摘要:包头一年仅21岁的大学生在马路旁边系鞋带,一个小狗冲了过来,他在用手去驱赶小狗时,大拇指划到了小狗的牙齿,肉皮虽破但没有出血。因为家庭情况特别贫困,所以没舍得去花好几百元打狂犬疫苗,也没告知父母让他们担心,在他看来,没出血应该就不严重。可后来他因为感染了狂犬病毒而痛苦离世。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饲养宠物,所以经常会遇到被狗、猫、宠物鼠咬伤和抓伤的情况,因此建议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但大家会有很多的疑惑,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狂犬病的预防预防。
什么是狂犬病?为什么被狗咬/抓伤后要接种疫苗?
狂犬病为病毒感染,主要累及野生动物和家畜,人类亦可受累,引起破坏性且几乎皆为致死性的脑炎,临床表现为狂躁型(脑炎型)和麻痹型两型。其致病原为狂犬病毒,外界生存能力不足,有独特嗜神经性,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为其生存周期的必需部分。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患病动物的咬伤,病毒一旦越过保护性上皮,即可利用逆行性轴浆转运,由末梢神经到达CNS。
主要通过感染了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或接触皮肤黏膜(如眼结膜)而引发感染。主要传染源为犬,其次是猫、狼、狐狸等,如被狗、猫等家畜或被狼、狐等野生动物咬伤;宰杀犬、猫、狼、狐等带毒动物,在剥皮过程中由于皮肤细微破伤感染;带毒狗只舔舐口、眼黏膜或伤口而感染等。带毒的犬只是人感染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值得注意的是,外表健康而携带病毒的“健康动物”可以携带病毒而不发病,容易被人们忽视。根据部分地区调查,我国正常家犬狂犬病毒带毒率为10%~30%,因此,“健康犬”是发生狂犬病的重要传染源,应引起高度重视。
狂犬病的症状
1.潜伏期 长短不一,多数在3个月以内,潜伏期的长短与年龄(儿童较短)、伤口部位(头面部咬伤的发病较早,平均39日,下肢咬伤潜伏期平均90日)、伤口深浅(深者潜伏期短)、入侵病毒的数量及毒力(毒力强者潜伏期短)等因素有关,其他,如清创不彻底、外伤、受寒、过度劳累等,均可能使疾病提前发生。正是这种延搁的存在,才有可能在患病动物咬伤后,进行接触后预防性免疫处理。在伤后尽早开始规范的暴露后预防处置(包括正确处理伤口,正确接种合格的狂犬病疫苗,视情况结合使用抗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能有效的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2.前驱期 常有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周身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伤口及附近出现痛、痒、麻木或蚁走感,为病毒刺激周围神经元所致,有早期诊断意义。继之出现恐惧不安,对痛、声、光、风等刺激敏感。历时1~4天。
3.兴奋期 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恐水是本病的特殊症状,是由于咽肌痉挛所致,但不一定每例均有,也不一定在早期出现。典型患者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仪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患者虽渴极而不敢饮,即使饮后也无法下咽。常伴声嘶及脱水。怕风也是常见症状之一,虽微风也能引起咽肌痉挛。其他刺激如光、声、触动等,均可导致同样发作,严重发作时,尚可出现全身疼痛性抽搐。由于常有呼吸肌痉挛,故可导致呼吸困难及发绀。常见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表现为唾液分泌增多、大汗淋漓、心率增快、血压及体温升高等。因括约肌功能障碍而出现排尿排便困难者也相当多见。患者的神志大多清楚,虽极度恐惧和烦躁不安,但绝少有攻击人的行为。随着兴奋状态的增长,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失常、谵妄、幻视幻听、冲撞嚎叫等。病程进展很快,很多患者在发作中死于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本期持续1~3日。 4.麻痹期 痉挛停止,患者渐趋安静,但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最为多见。眼肌、颜面部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面部缺少表情等。患者的呼吸渐趋微弱或不规则,并可出现潮式呼吸;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可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迅速死亡。临终前患者多进入昏迷状态。本期持续6—18小时。狂犬病的整个病程一般不超过6日,偶见超过10日者。除上述典型病例外,尚有以瘫痪为主要表现的“麻痹型”或“静型”,又称“哑狂犬病”,约占20%。该型患者无兴奋期及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呈现横断性脊髓炎或上升性脊髓麻痹等症状。其病变仅局限于脊髓和延髓,而不累及脑干或更高部位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程可长达10日,最终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吸血蝙蝠啮咬所致的狂犬病常属此型。
被猫咬伤也需要接种疫苗?
实际上,目前已知的狂犬病宿主有臭鼬、浣熊、赤狐、灰狐、蝙蝠、家犬、猫等,在欧美国家野生动物为主要宿主,其中蝙蝠狂犬病分布地域很广。而在亚洲、非洲、拉美等很多地区是以家犬的兽疫保持下来的。有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以感染狂犬病毒,但最主要的为犬科和猫科动物,以及某些啮齿类动物和翼手类动物。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09版)》明确指出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者组织,皆应按规范进行处置。
“健康犬”是否传播狂犬病毒?
关于健康犬能否传播狂犬病,国际上至少已争论了50多年。在多个研究中发现,外观健康犬的脑组织中约3.7%~17.9%亦能检测或分离到狂犬病毒。也就意味着健康犬也可能携带狂犬病毒。还有部分感染狂犬病病毒的犬类在尚未出现异常表现时唾液中就已含有病毒且具有传染性。
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狂犬病专家咨询会技术报告称,如果咬人的动物是宠物犬或猫,则应该对动物观察10天,若伤人的犬或猫在暴露发生后至少10天保持健康,就可以终止人暴露后的预防处理措施。然而从咬伤到发病,短则数日,长则数年,因此10天的观察期不一定适用,较为稳妥的方法依旧是在动物咬伤后及时进行全程暴露后接种。
被人咬伤是否危险?是否需要进行处理?
一般而言,健康人不会携带狂犬病毒,因此咬伤仅需要对伤口进行处理。狂犬病病人唾液中含有大量狂犬病毒,咬伤人之后可以导致狂犬病的传播,因此被狂犬病人咬伤后应参照被狂犬咬伤的暴露处置规定进行预防处理。
皮肤被舔也需要接种疫苗?
先来看看受感染动物是如何传播病毒的。前面提到狂犬病毒通过末梢神经以逆行性轴浆转运到达CNS。而在受感染的动物中,病毒还可以从大脑外向性转运到神经支配丰富的部位(如涎腺、角膜、皮肤),以利于病毒的排放。如果被舔部位的皮肤是完整的,那么上皮组织会帮助我们隔离病毒,这种情况下是不需要进行预防免疫的;反之,开放性创口或黏膜破损接触涎液,则最好按规范进行接触后预防。
疫苗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
有些患者常常会问到疫苗的副作用,并因为担心副作用而不愿意接种狂犬疫苗,这个时候该怎么办?综合不同厂家的说明书,狂犬病疫苗大致存在以下不良反应:注射部位疼痛、红斑、水肿、瘙痒、硬结、轻度发热、寒战关节痛等常见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一般不需处理);中度以上发热、过敏反应罕见。针对暴露后免疫,由于狂犬病为致死性疾病,暴露后接种没有禁忌证。
同时也补充了,急性发热性疾病、妊娠可延迟进行预防或加强接种;对疫苗已知成分过敏者禁用。如发现接种者对正在使用的狂犬病疫苗有严重不良反应时,可更换另一种狂犬病疫苗继续原有程序。所以,告知患者,权衡利弊,可以处理的不良反应VS致死性的狂犬病,想必大多数患者在详细了解后都会知道该如何选择。
伤口需不需要包扎?如伤口情况允许,应当尽量避免缝合。伤口的缝合和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应当在考虑暴露动物类型、伤口大小和位置以及暴露后时间间隔的基础上区别对待。伤口轻微时,可不缝合,也可不包扎,可用透气性敷料覆盖创面。伤口较大或者面部重伤影响面容或者功能时,确需缝合的,在完成清创消毒后,应当先用抗狂犬病血清或者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作伤口周围的浸润注射,使抗体浸润到组织中,以中和病毒。数小时后(不少于2小时)再行缝合和包扎;伤口深而大者应当放置引流条,以利于伤口污染物及分泌物的排出。三峡外科与您健康同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