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止痛古已有之,上溯《灵枢》《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下及今人辨证临验之验方验穴。古法今方,汗牛充栋,灵兰探秘,累累结晶。余历四十余载临证施术,秉悬壶济世理念,平素除为百姓疗伤诊病外,并博采众方以解析验案,至今已累积验案逾千。疗痛之时,视行针之提插捻转手法为要旨、迎随补泻手法为准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以经调之。
颈椎病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西医学认为本病是一种由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导致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症状表现为头、颈、肩、手臂酸痛,颈项僵硬,活动受限,常于晨起、劳累、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剧。体征可见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或有侧弯畸形,颈椎两侧有压痛,或者摸到条索状、砂粒状的硬块。加压头顶做纵轴压迫试验可使症状加重,臂丛牵拉试验可使酸痛或痛麻加剧。颈椎X线、CT和MRI检查可见椎体前后缘唇样骨质增生;或颈椎侧弯或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或颈椎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狭小、椎节不稳、颈椎间盘突出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颈部感受风寒,气血闭阻引起;或劳作过度、外伤,损及筋脉,气滞血瘀引起;或年老肝血亏虚、肾精不足,筋骨失养引起。以上皆可使颈部经络气血不利,不通则通。
(1)风寒湿侵袭。颈项强痛,伴颈肩麻木,颈活动不利;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或伴恶寒无汗,头痛喜温。治则: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处方:主穴,阿是穴、风池;配穴,外关、阴陵泉、颈夹脊、天柱、曲池。
()气滞血瘀。头、颈、肩、背、手麻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夜间痛甚;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细涩;或有手部大小鱼际肌萎缩;或皮肤干燥,心烦胸闷,面色无华。治则:行气活血,通经止痛。处方:主穴,阿是穴、天柱、外关;配穴,膈俞、血海。
(3)肝肾不足。颈项强痛,掣引肢臂,麻木痛著;舌质暗红,少苔,脉沉细;或因活动而加重,伴腰膝酸软无力,头晕目眩倦怠。治则:补益肝肾,通络止痛。处方:主穴,天柱、昆仑;配穴,太溪、肝俞、气海。
(1)天柱。
[标准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
()外关。
[标准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接上,腕背横纹上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刺灸法]直刺0.5~1寸。
[特异性]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
(3)昆仑。
[标准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刺灸法]直刺0.5~0.8寸,孕妇不宜刺。
[特异性]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张某,男,43岁,警察。初诊:年6月7日。主诉:右颈项、右肩臂放射痛周,加重1天。
病人长期从事计算机工作,使颈项部肌肉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周前因夜半上网感受风寒,而咳嗽、头痛、流清涕、颈项痛,服用维C银翘片后,咳嗽、流清涕诸症消失,但右项肩部酸楚痛,颈部后伸、右旋、右侧屈时呈电击样疼痛,向右侧肩、上臂外侧、前臂前区、拇指、示指侧放射,自觉右上肢酸软无力,平素经常头晕耳鸣、不寐、腰痛、尿频,医院牵引按摩后稍有好转。但一天前,病人开车时因紧急刹车而使疼痛加重。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颈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颈部活动受限,肌肉触之僵硬,肩胛骨内上部压痛阳性,第5、6颈椎横突间前侧有放射性压痛。右手拇指、示指感觉减退。FPS:4分。X线检查:颈椎正侧位、斜位可见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颈椎生理曲度减小,轻度滑脱,项韧带钙化,椎间孔变小。CT可见颈椎间盘变性,颈椎增生,神经根被压。舌淡紫,苔薄白,脉缓涩尺弱。
[诊治经过]西医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中医诊断:痹证。主症:右颈项、右肩臂疼痛。次症:耳鸣,腰痛,尿频,舌淡紫,苔薄白,脉缓涩尺弱。兼症:右上肢酸软无力,头晕,不寐。证型:肾气不足,风寒客络。治则:补肾益气,祛风散寒。处方:主穴,阿是穴、命门、太溪;配穴,肩外俞透肩井、肩井透巨骨、肩髃透臂臑、肩髎透臑会、曲池、手三里、阳溪、合谷、三间。刺灸法:阿是穴取右侧颈5、6横突旁压痛点处直刺针,深度以得气为度,并在5、6棘突下及左侧第5、6颈椎横突旁分别针刺针,共6针,以酸麻胀痛为度,得气后留针。配穴从肩项部依次向手部针刺,使针感达到拇指、示指间,留针45分钟,每15分钟行提插捻转中等刺激手法1次。45分钟后病人告知,颈项部僵硬感明显减轻,但疼痛同前。嘱其回家用气囊式颈椎牵引器,每天自行牵引1~次,每次0~30分钟。
二诊:年6月9日。疼痛明显减轻,FPS:分。但右侧旋颈或头后伸时放射痛仍同前,FPS:4分。拇指、示指麻木减轻,右上臂仍无力,耳鸣、腰两侧痛。初诊处方加养老、耳门、听宫、听会,行针及留针时间同前。
三诊:年6月11日。疼痛、酸楚麻木诸症减轻,放射痛。FPS:分。治法同前。
四诊:年6月13日。腰痛减轻,耳鸣同前,入睡难,寐则多梦,疼痛及麻木诸症减轻,手臂无力消失,但右前臂外侧及拇指和示指痛觉、温觉仍减退。处方加百会、神庭,针尖顺经刺入,留针及行针方法同前。
五诊:年6月15日。疼痛消失,FPS:0分。仍不寐、耳鸣,腰痛消失,检查示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颈椎间孔挤压试验阴性。舌脉同初诊。颈椎病已痊愈,着重治疗耳鸣、不寐。处方:主穴,百会、神庭、神门、四神聪;配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率谷、完骨。得气后留针45分钟,每15分钟行针1次,周后症状消失。
[诊治思路分析]病人平素经常头晕耳鸣、不寐、腰痛、尿频,可知病人肾虚,长期从事计算机工作而使颈椎过度劳累,又感受风寒,正气不足加之外部因素导致颈部气血阻滞,不通则痛,发为“颈痹”。
阿是穴疏通局部经气,使脉络通畅,通则不痛。命门穴属督脉要穴,可振奋肾阳及一身之阳气,使肾气得化、得固。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施以补法可使肾水得充、肾阳得化、颈部筋脉得养。肩外俞透肩井、肩井透巨骨、肩髃透臂臑、肩髎透臑会等局部取穴,以疏通局部的经脉,活血化瘀;曲池、手三里、阳溪、合谷、三间等属远端取穴,以疏导阳明经气。诸穴共奏通经止痛之功。颈椎疼痛消失之后又随症加减治疗失眠、耳鸣、腰痛等,而获痊愈。
对于颈椎病,应首先排除脊柱结核和脊髓的肿瘤。明确诊断后施以治疗。其治疗要点: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病期长短、病情轻重、病人健康状况及病人对治疗效果的反应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绞痛心绞痛是因心脏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性的急性缺血、缺氧所导致的综合征。
本病属中医学“胸痹”和“心痛”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引起胸阳痹阻,心脉阻滞;虚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本病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因实致虚,亦有因虚致实者。
(1)寒凝心脉。心胸疼痛如绞,有拘急压迫感,阴冷天易发;遇寒加剧,喜热喜暖,舌淡,苔薄白,脉紧;甚则胸痛彻背,肢冷汗出,气短心悸。治则:温阳散寒,宣痹止痛。处方:主穴,通里、支沟、内关;配穴,心俞、命门、神阙、膻中。
()痰浊阻络。心胸憋闷疼痛,阵发性加剧,牵及肩背,胸脘痞闷;舌淡紫,苔腻,脉弦滑;纳呆恶心,口中黏腻,间或咳嗽,形体肥胖。治则:通阳泄浊,豁痰宣痹。处方:主穴,内关、通里、阴陵泉、丰隆;配穴,中脘、足三里、脾俞、公孙、三阴交。
(3)心气郁滞。心胸满闷胀痛,牵及两胁、心下及左臂,常因心情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时欲太息,可伴腹胀、嗳气。治则:调心理气,通络止痛。处方:主穴,通里、气海、膻中、内关;配穴,血海、太冲、足临泣、内庭。
(4)心血瘀阻。心胸疼痛如刺如割,痛处不移,入夜尤甚;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结代;心悸,短气,病程较长。治则:活血化瘀,通脉止痛。处方:主穴,心俞、膈俞、通里;配穴,阴郄、血海、内关。
(5)心阳不足。胸闷痛,遇冷加重,神疲怯寒,悸动不安,时或自汗;舌淡胖嫩,脉弱或结代;溲清便溏。治则:温补心阳,通络止痛。处方:主穴,心俞、肾俞、灵道、命门;配穴,巨阙、足三里、关元。
(6)心阴亏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手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热痛感,心悸怔忡,夜间尤甚,口干盗汗,虚烦少寐,头晕耳鸣。治则:滋阴清热,养心和络。处方:主穴,间使、阴郄;配穴,血海、三阴交、水泉。
(1)心俞。
[标准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刺灸法]斜刺0.5~0.8寸。
()灵道。
[标准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
[刺灸法]直刺0.3~0.5寸。
[特异性]手少阴心经经穴。
闫某,女,47岁,工人。初诊:年10月17日。主诉:发作性心前区闷痛天。
天前,病人因打网球时间过长而劳累,夜晚即觉胸骨下1/3处及左前胸闷痛,压迫感。自我含服速效救心丸10粒后未见缓解,加服到0粒时疼痛缓解。晨起后,疼痛又发作,每次发作不超过5分钟。自我服用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熊宝救心丹、复方丹参滴丸等进行救治。做检查,心电图:Ⅱ、Ⅲ、AVF的ST段下移,T波低平。心脏彩超:左心室肥厚。血压:/mmHg。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病级(高危)。静脉滴注扩张血管药,口服降压药。病人心前区疼痛症状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天后,病情稳定。但午夜睡眠中突然心胸憋闷疼痛而醒,速来我院检查。病人告知,由于心痛如绞,已含服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疼痛明显缓解,但又疼痛,现在已疼痛10余分钟,胸骨后疼痛,痛连左后背、左臂内侧。病人表情痛苦、恐惧,不能躺卧,不欲闭眼,有濒死感,头部冷汗出。心电图显示Ⅱ、Ⅲ、AVF、V5、V6可见ST段下移,T波低平。血压:/96mmHg,心率:88次/分,节律整齐,各瓣膜听诊未闻及杂音。舌紫暗,苔白,脉沉紧涩。VAS:6~8分。在针刺之前立即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但病人仍心绞痛发作。
[诊治经过]西医诊断:心绞痛。中医诊断:胸痹。主症:发作性心痛如绞。次症:痛连后背、左臂,压迫感,舌紫暗,苔白,脉沉紧涩。兼症:汗出,恐惧,不欲躺卧,不欲闭眼,濒死感。证型:寒凝血瘀,胸阳痹阻。治则:温阳散寒,蠲痹止痛。处方:主穴,双内关;配穴,通里、膻中、百会透前顶、囟会透神庭。刺灸法:双内关逆经刺入,得气后,双手行针,提插捻转强刺激,使针感过肘关节达上臂。约行针0秒钟后,病人自觉胸痛、背痛、左上臂痛诸症消失,恐惧、濒死感消失。通里、膻中逆经刺入,得气后留针。百会透前顶、囟会透神庭,针刺得气时,行常规头针刺激手法后留针。此时血压:/90mmHg,心率:8次/分。约5分钟后,病人酣然入睡。30分钟后出针,病人仍在酣睡中。
次日,调整西医静脉用药方案,给予每日针灸1次,并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
10天后,病人出院。复查心电图:Ⅱ、Ⅲ、AVF的ST段仍有下移,T波低平。心率:78次/分,节律整齐。嘱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及活血化瘀、温经通脉的中药,避免过劳和情绪激动。
[诊治思路分析]病人经查体及辅助检查后诊为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型)。辨证为寒凝血瘀,胸阳痹阻。故治当温阳散寒,蠲痹止痛。选取手厥阴心包经穴内关。内关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为心包经络穴,逆经刺入强刺激,使针感沿前臂内侧上行至肘关节及上臂,可通络止痛,镇静安神。故病人自觉胸痛、背痛及其他诸痛症消失,恐惧、濒死感消失。任脉穴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逆经刺入可调畅胸中之气机,使气顺络通而痛止。手少阴心经络穴通里,逆经刺入施泻法,可温心阳、通心脉、安心神。由于病人伴有汗出、恐惧、不欲躺卧、不欲闭眼等兼症,故选用督脉穴百会透前顶、囟门透神庭以安神定志,使病人于针刺过程中酣然入睡。同时配合中药汤剂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以温通胸阳、蠲痹止痛。
......
更多精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