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物”在人们意识中都是指那些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我们日常认为的“发物”有鱼虾、羊肉、鸡蛋、蟹、牛奶等,人们感觉吃了这些食物之后身体会有些不舒服,尤其是存在伤口的身体部位,人们会感觉伤口好得慢,或者发痒,因此人们认为这些发物,不能经常吃,尤其是不能在身体受伤之后吃。事实真的如此吗?
“发物”会影响伤口愈合吗?
一般来说,伤口愈合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受伤早期,伤口出血并形成血凝块,纤维蛋白充填其间,起到止血和封闭外部环境的作用;随着伤后时间的推移,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开始出现在伤口内部,旧有的血凝块被分解吞噬,肉芽组织占据受损部位。随着肉芽组织内胶原纤维的增多,肉芽组织逐渐转变为纤维组织,伤口变得坚硬,瘢痕逐渐形成;到了第三阶段,瘢痕组织开始逐渐塑形,以适应局部生理功能。
伤口愈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核心在于执行修复功能的各类细胞能够良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部因素,另一类则是全身性因素。
那么伤口的愈合会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感染是伤口愈合的大敌。一旦伤口内存在致病菌的活动,病菌产生的酶及毒素等会大大干扰正常的愈合过程。严重时伤口内会形成化脓性病灶,加重组织的破坏。我们在受伤后通常要进行清创消毒,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预防感染,促进愈合。如果伤口缺损过于严重或伤口内存在异物,那么愈合速度也会大大减慢,缝合就是拉拢创缘,缩小缺损。受伤后局部处置不当,组织受压缺血缺氧会导致愈合延迟。一些特殊部位受伤后要保持稳定并制动,反复牵拉也会影响愈合。以上这些都是影响愈合的局部因素。
较轻的浅表外伤对全身的影响微乎其微,愈合时并不要求动员很多的营养储备,这种外伤不必刻意追求高营养,同时,发物这些高脂高蛋白或刺激性食物也不会对愈合产生不利影响。而重大外伤或大手术后的患者处于应激状态,机体以分解代谢为主,此类伤口的愈合需要动员大量的营养储备,此时应对患者补充足够的营养。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发物”们反倒是患者应当重点摄入的对象。即便患者因为病情所限不能进食,医生也会对此类患者静脉补充高营养。至于刺激性发物如辣椒等,只要胃肠功能允许且没有禁忌,并不排斥适量摄入。流言中称“忌食发物对于外科手术后减少伤口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具有重要意义”是毫无根据,站不住脚的。
一那么般血凝块,纤维蛋白充填其间,起到止血和封闭外部环境逐渐塑形,以适应局部生理功能。另一类则是全身性因素。
海鲜为什么被看作“发物”之首?海鲜是“发物”之首,因为海鲜中含有一种可以导致过敏的组织胺,特别是当海鲜不鲜的时候,组织胺的量就增多了。
很多人发现,买回来新鲜的鱼虾,特别是海产品,第一顿吃的时候不过敏,第二顿再吃过敏就发生了,为什么呢?因为第一顿吃的时候,海鲜很鲜,甚至是活的,组织胺虽然有但量不多,等到第二顿吃时,虽然放在冰箱中储存,但难免有变质腐败发生,组织胺的量就增多了,所以第二顿就过敏了。这也是过敏上医生常说的“臭鱼烂虾”原则。之所以河鱼在中医的忌口中似乎不算“发物”,因为河鱼比较容易吃到新鲜的,不会变质,无法实现过敏所需的“臭鱼烂虾”原则。
至于其他诸如羊肉、辣椒,甚至葱姜等也称为“发物”,和羊肉性质偏热、吃多了容易上火有关,而上火的表现和过敏类似,但此“发物”非彼“发物”。这就是为什么中医把海鲜当“发物”了。
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在吃了“发物”之后有伤口发痒?首先,这是人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存在主观性,当人们都在讲某某食物是发物,吃了后会影响伤口愈合,在这种信息的传递下,会给人的潜意识带来影响,因此,在伤口恢复过程中,病人就总是觉得自己的伤口恢复慢。而实际上,伤口恢复总是需要那么久时间的,只是自己感觉慢罢了。
其次,关于伤口发痒的问题,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伤口在愈合的过程中本来就会出现发痒现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并不会因为你吃了某种食物之后才会痒。其二,咱们刚讲到的这些食物,其中有很多种类在人们常吃的食物类别中,是属于过敏率高的食物。如虾蟹、鸡蛋、牛奶、羊肉等,这些食物在人群中的过敏比例的确要高于很多其他食物。当然,过敏的程度不一样,有的人吃了身上有明显的过敏反应,例如起包瘙痒等,而有的人反应比较弱。而当身上有伤口的时候,这种过敏反应可能会在破损的皮肤处产生敏感性,从而让人得到了感知。
「专注专业专心营养健康教育」
温馨提示
?如果您觉得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您可以分享到朋友圈或进行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