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志远
“其实自从他多年前中风昏迷后,我们这些儿女们的生活里早已没有父亲了。家里躺着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
生命的终点由谁来决定?病人自己?身边的家人?还是治疗的医生?
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因中风昏迷,已经卧床多年,平时都是由外方看护工照料他的生活起居。这一次因为老人出现持续的腹胀与高烧,家人觉得病情不对劲,才赶紧带他来就医。
他到院时已经呈现休克状态,急诊检查发现是消化性溃疡穿孔,必须立刻接受手术治疗。
“你父亲得的是消化性溃疡穿孔造成的腹膜炎,而且现在有败血性休克的症状,我建议马上进行手术。不过我也必须请你们了解,如此高龄并且有多重并发症的病人,进行手术的风险与死亡率很高,一定要有心理准备。”病人的年纪一大把,本身又有长期的心血管疾病,再加上已经不知道拖了多久的腹膜炎病情……我必须很完整也很严肃地告诉家属手术的必要性,当然也包括手术有高风险的事实。
“如果手术的成功率不高的话,那我们就不打算治疗了。我父亲的病已经拖了很多年,再这样下去只是增加痛苦而已。”他的儿子跟媳妇听完我对手术的利弊分析后,决定不再积极治疗,打算就这样放弃。
虽然我理解家属的考虑,但身为外科医生,自己对于见死不救而放任疾病侵蚀生命的做法,依然不能接受,甚至对他们武断决定病人生死的做法不以为然。可惜医生也只是个外人,对于他们的决定,我只能尊重。“手术不一定能活,但是不手术一定会死。”每次遇到这类的病人,这是我固定的说辞。
过了一会儿,其他几位家人陆续出现,经过家庭会议讨论后他们改变了决定,认为既然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救命,那当然就得要接受手术拼一拼。
之后,手术顺利结束,并没有预期的那么糟。术后病人的胃肠道功能慢慢恢复,腹内感染也得到控制,原本我们担心会引发的并发症并没有发生。唯独因为高龄与心肺功能不佳,病人无法脱离对气管内插管与呼吸器的依赖。我试着与家属们讨论后续的照顾计划,可能要安排呼吸照护中心,做中长期的照护,毕竟一直插管躺在重症监护病房不是办法。
“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已经商量过了,决定拔掉呼吸管,病情如果又有变化,就接我父亲出院,让他在家里寿终正寝。”家属的决定令我相当诧异。
“现在拔管?他目前没有脱离呼吸器的能力,拔掉之后如果一口气喘不过来,马上就会没命。”我完全不赞成这样的做法。
“没关系,这是我们共同的决定。”
“可是,那么大的手术都做完了,而且病人也在逐渐恢复中,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放弃?”我还是不理解他们的想法,如果当初第一时间因为病况危急所以放弃治疗,还说得过去,但是现在病情已经稳住,为何还要放弃?
况且,这已经不是“被动”地拒绝治疗,而是“主动”要求移除病人的体外维生装置。对于家属拒绝治疗的举动,或许即使我无可奈何也必须尊重;但要我协助移除病人的体外维生装置,除了相关法规尚未完备之外,这也与我的行医原则和价值观相违背,因此我无法配合这种“主动终结病人生命”的行为。“我们做子女的觉得,与其让他一直躺在病床上,受这种折磨,不如趁这个机会让我父亲解脱。”这句话让我更不理解。因为手术前他就是一个长期卧床的病人,难不成他们以为手术后,老先生就能健健康康地站起来?
沟通了几次都没有达成共识,家属依然非常坚持。我甚至请他们签署了一份文件,内容注明医生并不建议在未达拔管条件时,仓促拔除气管内插管;拔管纯粹是家属的个人意愿,一切后果自负云云。负责执行动作的长子,用颤抖的双手移除了呼吸管。这时候我看了病榻上的老先生一眼,回顾他来就医的这段时间与种种波折,我不知道他究竟是为谁活着,甚至连谁可以决定他的生死,我都相当困惑。
在骤然拔管之后,医护人员严阵以待,就怕接下来的变化会让我们措手不及。所幸通过氧气面罩与药物辅助,他奇迹般地并没有发生太严重的问题。就这么观察了几天,待呼吸状况一切稳定之后,我将他转到普通病房。
由于病人病情渐趋稳定,我告知家属可以准备接他出院了,但却在此时遇到阻力。他们找了各种不肯出院的理由,而其中让我最不能接受的一点就是“我父亲现在一直都躺着,我们想等他好一点再出院”。
我只好很清楚也很严肃地告诉他们:“手术前他已经是个长期卧床的慢性病病人,他现在能恢复到手术前的状况,已经相当不错了。”“你现在看到的状态,就是他最好的状态,也是他原本的状态。”结果家属们却采取避不见面的方式,将医院里,只留下原本请来照顾他的外乡看护工。每天查房时,我只能与她相对无言,她知道医护人员的无奈,但也无能为力。
这期间我们通过社工、宣传科人员,甚至是社会保障机构的工作人员来从中协调,但始终得不到正面响应,看来家属是铁了心不打算接自己的父亲回家。
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之下,病人只好就这么没有期限地住了下来。又过了一个多月,他还是因为肺炎并发的败血症离开人世。在临终的这段日子里,我无法确定他的家人们是否关心过病人究竟是死还是活。
办理遗体领回手续时,我总算又遇到他的儿女们,他们淡淡地跟我说:“我父亲痛苦了这么多年,现在总算是解脱了。”“其实自从他多年前中风昏迷后,我们的生活里早就已经没有父亲了。家里躺着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
我相信长期照顾这样的家人,家属难免会心力交瘁,或许病人生个无法挽救的重病“刚好”可以让他们解脱。我不是病人的主要照顾者,因此无权置喙个中辛苦,或是用敲边鼓的方式将“不孝”的帽子扣在他们头上。
但我不能接受因为逃医院当作收容所,也无法接受因为替行为患者“着想”而要医生来执行死刑。
或许我还不够有同理心,不过从事医疗工作这些年,却让我更洞悉人性。
每个人都希望替自己的生命做决定,但有多少人真能如此?很多病人仅存的一口气只是为了满足家人的念想;而到底谁又能决定病人的生死?
作者简介:
傅志远,外伤急症外科医生、台湾外伤医学会副秘书长、网络红人、作家。他是活跃于网络世界的“PeterFu”,是现实生活中的“傅医生”,是医学生口中“刀法利落,带杀气的好老师”。行医多年,始终奋斗在救治外伤与急重症患者的一线,见证生命的力量与奇迹,同时深刻观察人性。历任多家医学中心主治医生,目前服医院,并对医学教育与临床研究充满热忱。
他以笔名PeterFu经营的人气博客“急症外伤外科的大小事”,获得“年第六届全球华语博客最佳生活综合类头等奖”,粉丝超过万。他的“生命三部曲”《拼命》《医生,不医死》《生死一念》,道尽外科医生在生命第一线所见的甘苦冷暖,同时深省医疗体系的挣扎及医患间的纠结关系,皆获得热烈反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