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工匠矿山医院脑外科专家王一刀

如果说生命是大自然孕育的艺术品,那么,医生就是修复生命的“工匠”。在与生命的交汇碰撞中,王志坚凭借医者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用一把柳叶刀救人性命于危急之中,他是行走在刀尖上的舞者,用实际行动为“工匠精神”赋予了健康、安全,甚至是生命的意义。

年轻时的王志坚

“他在工作方面是一个个性非常强的人,对手术要求非常苛刻,手术台上如果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他会毫不留情的批评我们,我们特别怕他,但也打心底里佩服他。”

“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在手术方面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在做脑外手术时,有时患者脑组织内存有少量血性液体可在术后通过引流管引出,但他术中不清理干净绝不缝合切口。”

“他非常敬业,为了挽救患者甘愿挺着风险,一辈子没有发生过医疗事故。”

“当时他在脑外伤救治方面非常有名,迁安县、迁西县,甚至是唐山市的患者都来找他看病,医术在唐山地区首屈一指。”......

大家眼中的“他”名叫王志坚,年,根据工作需要,医院医院工作,医院。在他3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18年扎根在矿山,曾多次在矿业公司立功竞赛中荣立三等功,先后两次获得首钢总公司先进职工称号,并取得了副主任医师的任职资格。他完全靠自己的实力成为矿山的“一代名医”,凭借一双“神奇的双手”救治成功危重病例余例,不仅得到了“王一刀”的美誉,还被患者称为“太阳的儿子”。教出的徒弟如金仕万等,许多都已经成长为业内专家或者专业领头人。

王志坚的部分获奖证书

王志坚副主任医师证书

知识改变命运

王志坚于年6月出生于山西太原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他过早的体会了生活的艰辛,也正是艰辛的生活培养了他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志存高远的优秀品格。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从小立志要靠自己走出去。在亲戚的帮助下,他上完了小学和中学,因当时的家庭条件有限,中学毕业后,父母要求他辍学回家。但在王志坚的坚决要求下,他半工半读,靠自己勤工俭学在太原市读完高中,于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后改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成为家乡的第一名大学生。

北京医学院58级医三乙班合影(后四排右八为王志坚)

“我老伴一跟我聊起他上学那段经历就非常自豪,你想啊,上世纪50年代,一个农村的孩子,愣是靠那一股子劲从农村走了出来,而且还是来到北京,非常不容易。年高考那年,北京市所有院校从山西省只招收了几个人,他就是其中的一位。”王志坚的老伴欣喜的讲到。

王志坚(前排右二)与当时太原三中在京学生合影

年,王志坚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医院神经外科工作。当时神经外科分为肿瘤组、外伤组、脊髓组和小儿组四个专业组,王志坚在肿瘤组主攻脑肿瘤专业,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忠诚(世界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中国神经外科创始人、工程院士)任导师。当时,神经外科在北京刚刚起步,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尽快在神经外科这一神秘领域施展才干,医院,一心扑在了工作上。上班时,他紧随老师,悉心学习临床知识;只要一回到宿舍,他就会翻阅大量的医学资料,将白天遇到的新情况在书本上得到印证,加深理解。他为了掌握血管缝合技巧,先是在猪皮上练习缝合的熟练度,再用开水烫过的土豆皮练习缝合时所需的力度,慢慢的开展借助手术显微镜在小白鼠身上反复练习血管缝合技术、止血术等。就这样,凭着执着追求,经过五年的潜心钻研,他已经能够独立诊断、在手术台做大手术了,因业绩突出,被委任为大夫组长。

年6月,按照毛主席的“六.二六”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医院挑选出的40名医疗技术骨干分配医院,其中20名留在本部,20名派到矿山工作,充实矿山的医疗队伍。此时的王志坚羽翼渐丰,成为20名支援矿山医疗建设的医务人员之一。“他跟我商量这事的时候我是反对的。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北京,而且当时孩子刚满6个月,我问他能不能不走。但他跟我说,党需要他到哪里他就去哪里。我瞬间从他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内心,我绝对不能拖他的后腿。”王志坚的医院脑外科护士,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为了家庭,她不顾父母反对,毅然随夫来到了矿山工作。

王志坚与家人在首钢矿山工人俱乐部前合影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年,正值矿山水厂大会战,几千甚至上万名职工奋战在会战前线,现场急需医疗服务,因此初到矿山,组织就派王志坚到水厂从事医疗工作。虽然失去了临床机会,但王志坚仍兢兢业业医治病人,并且工作之余一头扑进了脑外科理论研究中。“他说他是党员,必须要服从组织的安排。在水厂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每天除了看病就是看书,象着了魔一样。”王志坚老伴回忆说。王志坚把在水厂工作的经历又当成了一次学习提升的机会,为其以后在脑外科领域施展才干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有一次,四合院(医院旧址)接诊了一名高空坠落伤的职工,送他来的工友说当时脑组织都露了出来,现场的人都认为不可能救活。院领导想到了医院从事过脑外科工作,就把他叫回了四合院。当时矿山医疗条件有限,没有脑外专用手术器械,他就用骨科器械完成了脑外手术,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救了过来,这可是破了矿山的先例,大家感到非常震惊。之后,又把他叫回四合院救活了另一名脑外伤患者。”在老伴王淑兰的眼中,王志坚是她最崇拜的人。

王志坚的医疗技术水平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水厂保健站工作一年后,医院本部从事大外科工作。初来乍道,他那股叫真劲儿让身边的同事感到难以理解。

“术前手消毒时,酒精泡手的时间必须达到规定的时间,少半分钟也不行,他的衡量标准就是我们不能在他泡完手前结束。”

“做开颅手术时,消毒面积必须要达到标准,否则他肯定不会上手术台。”

“术后在为患者系绷带时,他会在患者右前额部打一个蝴蝶结,并且要在伤口处用龙胆紫作一个标记。后来我们才明白,不仅仅是为了美观,他是为了让其他医护人员知道伤口的位置,便于治疗和护理。”

王志坚在进行术前手消毒

虽然这只是几件小事,但是无不体现出王志坚对待工作的那种严谨、精细、执着和认真的工作态度。之后发生的一件事,让大家对王志坚的看法又有了新的认识。

在运输部一次火车相撞事故中,医院同时收治了多名伤者,病情程度不一。王志坚到达急诊后,做出了与常人不同的举动。因医务人员有限,在来不及开展先行检查的情况下,他凭着经验将叫声大的伤者列为轻症,将不吱声的伤者列为重症先行处理。他说:“叫声大的一般是骨折,不会有生命危险,但不吱声的可能有颅脑损伤或内出血的症状,病情危重,如果不及时处理会有生命危险。”结果与他的判断一致。“王大夫的眼睛是透视眼。”大家开始从内心由衷的佩服这位外来的脑外科大夫。

王志坚为患者进行腰椎穿刺

十年砥砺且试锋芒

有人说,外科医生不仅要有绣花姑娘般的心灵手巧,更要有马拉松运动员的毅力。王志坚之所以有现在的成就,不是上天赋予的特异功能,而是自己孜孜不倦追求的结果。“他为了练习缝合,还学会了针线活,邻居们都说他缝衣服的技术比我还强。”王志坚的老伴儿回忆说。虽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但透露出来的是王志坚对工作的一种态度。他曾说:“神经外科手术是在用头发丝细的缝合针,在薄如蝉翼的血管壁上进针,双手不能有一丝的颤抖,否则可能使患者致死或致残。”

王志坚(中排右三)与外科工作人员合影

刚到外科不久,王志坚就经受了一例脑干损伤患者救治的考验。脑干损伤是一种严重的颅脑损伤,死亡率高,手术的风险性极大。王志坚凭借以往的手术经验和书本中的知识,为患者成功实施了手术。手术虽然成功了,但术后治疗和护理非常重要。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他日夜守护在病人床旁。病人在休克后不能自行进食,他就亲手为病人配制混合奶输入胃中;病人大小便失禁,他就为病人擦洗、换床单;他观察到病情发生了变化,就及时组织制订抢救方案。40天后,病人开始逐渐恢复意识。本来可以让护士干的工作,他主动承担了下来,为的就是在处置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工作经验。

王志坚(中间)在查房

王志坚干工作可以说是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连续工作几天几夜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在年唐山大地震中,他带着刚满3周岁的儿子连夜从北京赶回矿山,医院参与抢救,忘记了回家看看妻子,直到第二天一名同事来接孩子回家时,他才确认妻子还活着。“医院忙,1个月没有回家,家里的事情都是一位老乡在帮忙张罗,在他眼里,病人总是比家人还重要。”对于他,妻子既感到无比自豪又无可奈何。

王志坚与爱人王淑兰

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在初到矿山的十年时间里,王志坚潜心钻研脑外科专业,一心扑在患者身上,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又不断总结经验。每一次手术前,他总是从思想上做好充足准备,预判病人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尽量让手术达到预想效果,从未因手术风险而放弃任何病人生存的希望,与矿山脑外科“神医”的名称又近了一步。

手术室里战死神

人们都说,王志坚是一员福将,干什么成什么。可是,在成功的背后,王志坚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困难面前,他经常这样告诫自己,国家出钱供我上了大学,现在当了一名医生,不要忘了自己的职责。在病人处在生与死的搏斗中时,要先为病人着想,少为自己考虑,要竭尽全力为病人创造生的机遇,不能因为危险就毁了病人生命,这样才能配得上医生的称号。

年11月27日凌晨两点,一名头外伤的重症患者被送到医院。王志坚赶到病房后,发现患者头部右侧额部硬膜下血肿,导致左侧半身瘫痪;左侧顶部40毫米直径凹陷骨折,碎片直接压迫在大脑上,人已经昏迷不醒。伤势严重,生命垂危。这可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同事们都劝王志坚,不能手术,风险太大,容易“失手”,很可能会引发纠纷。做,虽然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但患者有生的希望;不做,虽然没有风险,但患者也失去了生的希望。王志坚收起诊断器具,果断的通知手术室:“即刻准备手术。”手术台上,病人的头皮已经剥离开,王志坚沉稳、麻利的操起骨钻,在右侧头骨钻上四个眼,接过护士递上的钢丝锯,轻轻地从一个眼中穿进,再从另一个眼中抽出,锯了起来,手术室里一片静谧,只有钢丝锯发出的“哧拉哧拉”的声音扣击着无影灯下每个人的心。片刻,伤员的一大片头骨取下,大家透过硬膜清晰的看到了血肿块。王志坚小心翼翼的打开硬膜,十二分细心的取出了足有小拳头大的血肿块。他比谁都清楚,自己稍有不慎,后果将不堪设想。手术移向了左侧,在取陷进头部的碎骨时,因患者伴有高血压,每当揭下一块碎骨,伤口处便血流如柱。王志坚一边利落的取,一边迅速的止血……四个小时后,手术获得成功,在场的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患者在昏迷20天后苏醒,王志坚陪了整整20天。一年后,王志坚为患者实施了颅骨修补术,安装上了人造骨,患者痊愈后重返公安岗位工作。

工作中的王志坚

“手术室里战死神”的情形经常发生在王志坚身上。刘洪玉曾是王志坚的同事,他讲到,年7月的一天,一名车祸致严重脑挫伤的患者,因伤势严重,外院难以处置,被送往医院抢救。患者入院时已经昏迷,右侧瞳孔散大,生命危在转瞬之间,王志坚亲自操刀,在手术室里展开了一场与“死神”争夺患者生命的战斗。5个小时的手术,患者转危为安。第三天,患者病情突然恶化,脑组织软化、颅内压升高、双侧瞳孔散大,“死神”再次扑向了患者。王志坚当机立断,为其实施颅内减压术。患者第二次被送上手术台,医护人员再次与“死神”决斗,患者又一次得救了。

“我记忆里最深刻的还有一件事,一名起重工在施工中头部被砸,大家医院后都认为他这下算是交待了。王志坚经过一番察看,诊断为头顶骨粉碎性骨折、大脑矢状痘破裂。矢状痘一旦破裂,血液就会倾泄而出。王志坚愣是以秒为单位从死神手中夺回了这名工人的生命,当时被传为佳话。”

王志坚(前排右一)与外科大夫合影

“太阳的儿子”温暖四方

“经他救活的人我们没有统计过,但是,他到了医院之后,许多危重病人得救了,他填补了医院脑外伤专业的空白。”王志坚的同事如是说。

渐渐的,首钢医院有脑外“神医”的消息不胫而走,唐山市周边滦县、乐亭、迁西、市区等地经常邀请他去会诊,河北省、辽宁省等地千里迢迢来求医的人也越来越多。

年初,从青龙县来了一名叫红艳的小女孩,后脑勺鼓出一个大包,家长说,医院住院时被确诊为肿瘤,医院从市里请来一位神经外科专家,为红艳做了十个小时的手术。瘤子未摘除,并且第二天醒来后发现右半身已经瘫痪。后来,红艳父母慕名来到医院求治。王志坚为红艳做了脑室造影,确诊为左侧脑顶颞部有一肿瘤,体积很大。王志坚从小女孩刚刚做过的手术部位来看,只是开了颅而未取瘤,这足以证明手术的难度和危险。他心一横,必须做!第三日,红艳被推上了手术台。当王志坚打开她的颞部头骨时,看到肿瘤不仅大而且已开始坏死,取下来相当困难。他干脆扔掉器械,用手指在脑组织上一点一点地剥离瘤体。3个多小时后,一个重克的肿瘤被取下,红艳得救了。晚上,红艳醒来后发现右半身瘫痪已经消失。

王志坚在组织科内病例讨论

一传十,十传百,王志坚在矿区甚至是唐山地区已经小有名气,一位18岁的女青年患有脑膜膨出多年,形状有拳头大,先后在承德、医院求医,不见效果,本人痛苦至极。当她听说王志坚的“妙手”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王志坚,术后仅住院14天便出院,恢复了劳动能力。她的父亲逢人便讲,王大夫是他家的救命恩人。由于王志坚对待患者、对待工作就如太阳般的火热,在八十年代,他被患者称为“太阳的儿子”。

年11月,已经取得主治医师职称的王志坚被组织任命为外科副主任,之后又担任外科主任。担子重了,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更是付出双倍的努力工作着。他与同事一道,在外科增加门诊大夫,开设了专科门诊、夜间门诊,制订了病房疑难病历讨论、查房制度等,既解决了病人看病难的问题,又提高了医疗质量。在他那双神奇的双手下,18年的时间,先后有多位脑外伤重症病人获得了重生的权力,经他救治的重症脑外伤成功率在89%以上,高于当时国内平均水平。在此期间,由他带教出的徒弟如金仕万等,也已经成长为专业领头人。

王志坚(右)与徒弟金仕万(左)合影

杏林春暖医者心

当许多人都在称赞王志坚德艺双馨的时候,他只是认为自己在尽一名医生的本份。年10月,接到总公司人事调令,医院刚刚成立的神经外科任科主任。那一年,王志坚正好50周岁,在医院工作满18年。消息一传开,许多同事哭了,由他救治成功的患者也来送他。在矿山工作的18年间,一起来的许多同事已经陆续调回北京当了教授、名医,他何偿不想回到舒适的城市生活,他也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雄心壮志,但他理解矿山需要他,他服从了组织安排,多次放弃了回北京的机会,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青春留给了矿山,带走的是同事和患者的不舍。

同事欢送王志坚(右三)

医院工作后,王志坚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继续发扬自己吃苦耐劳、不断进取的精神,心怀一颗仁爱之心,用手中的手术刀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直到退休。调回北京后,年,王志坚还受邀回医院参与了“受伤飞行员”救治工作。

好医生把职业当成一个信仰,不忘初心,不觉其苦。恰如一个工匠,一辈子坚守一门技艺,把每件作品都当成生命的延续。工匠精神是一种修炼,更是一种境界。没有匠心,难成良医。王志坚就是这样一个人,不仅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付出了全部的心血,而且为病人倾注了全部的情感,他享受着每一次治病救人的过程,无论多苦多累,始终痴心不改。

寄语

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预示着在即将到来且更加精致的时代面前,让看似传统的“技艺”有了更深层次的定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从企业的角度讲,工匠精神就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它可以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企业持续进步。

回眸矿山近六十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历数其间重大事件感叹莘莘伟业的同时,也被许多矿山人的执着精神感动着。他们也许没有光鲜的头衔,但却在各自的岗位坚守了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用极致、专注、严谨、创新、精益求精等元素,持之以恒地雕琢着他们的职业生涯,诠释着矿山人的工匠品质,耀映于历史长河中。

年,矿业公司将推出专题系列文章——《矿山工匠》,掀开历史的面纱,遴选半个世纪以来矿山各个行业的数十位“匠人”,讲述他们的故事,传承珍贵的匠心。也希望能在矿山转型发展的新时期,让工匠精神激发出创新活力,激励更多的人立足本职、锐意进取、成为工匠,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

开篇之际,编辑部诚挚地希望各位作者、读者,对刊发的文章内容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您也可推荐心目中的矿山工匠人选,提供撰写素材(人物事迹、照片等等)。期待大家共同的参与,让工匠精神在百里矿区广为弘扬!

联系人:刘媛

-

邮箱:liuyuan

sgky.







































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hjrgolfclub.net/yfcs/1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