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分析漾濞地震伤亡情况,再次印证了一个我们多次强调的事实:地震后应该躲,而不是跑。
据通报,漾濞6.4级地震,
1人因滚石砸中行驶货车致死,
1人因避震摔倒肋骨骨折致脏器伤死亡,
1人因避震摔倒突发心源性猝死,
7名重伤者5人为骨折、2人为头胸部外伤。
三名伤者中,两人皆因避震摔倒导致死亡,7名重伤者中两人头胸部外伤,应为被高处物体砸到导致。或许是地震时的不正确避震方式产生了这样的后果。
屋顶瓦块掉落(来源见水印)
可能大多数人对地震灾害的印象仍停留在唐山地震的房倒屋塌、汶川地震的滑坡崩塌的场景中,甚至脑海中浮现的是影视作品中山崩地裂的场景。但是像汶川地震、唐山地震那样的大地震发生的概率毕竟是很小的。
我们的新建筑更多地是采用了新的抗震设防的标准,建筑的抗震能力更强,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对于像漾濞6.4级地震这样的地震和更小一些的地震,则是我们更常遇到的。如何避险避震,则是我们常常面临的一个问题。
漾濞县第一中学高中部瓷砖掉落(来源见水印)
漾濞县第一中学高中部墙面掉落(来源见水印)
遇到危险,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跑,这是本能。或许有人说反正是宁愿被砸也不想被埋。但是跑就一定安全吗?
先不提地震来临时各处摇晃,如果立刻向外冲,在晃动中走路极易摔倒,很有可能“欲速则不达”。单说跑的时候是否安全。
先来看一个震例。年2月24-25日,四川省自贡市荣县连续发生M4.7、M4.3和M4.9地震。三次地震共造成2人死亡、12人受伤。
上表统计了这次地震中伤亡的原因。伤亡主要由房屋破坏所致,受伤部位集中于头部,个别则因慌张奔跑摔伤。由于当地多数房屋建造年代较久,很多房屋未经抗震设防,且设有女儿墙、围墙等构筑物,室内装饰未经加固,屋顶瓦砾铺设简单,地震发生时室内外设施很容易脱落,砸伤人员,特别是头部。
漾濞县委大楼集成吊顶掉落(来源见水印)从我们国家现行的建筑抗震设防标准来看,我们的建筑抗震理念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在建筑遇到地震时,即使是罕遇的大地震,也能够做到建筑的主体结构不发生毁灭性的垮塌,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容易伤害我们的反而是建筑内外高处掉落的物体,如室内的天花板吊顶、灯饰、窗户玻璃、镜框、钟表,室外的广告灯箱、玻璃幕墙及外挂装饰材料等,以及房内摆放的各类不稳定物体。这次漾濞6.4级地震的现场破坏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
漾濞县委大楼物品倾覆(来源见水印)
漾濞县委大楼大花瓶倾倒(来源见水印)
墙面瓷砖掉落(来源见水印)
所以我们多次推荐“震时就近避险,震后迅速撤离”。地震发生后先躲,而不是跑。躲的就是上面提到的危险源。
躲的位置也有讲究。
可能有的朋友听说过所谓的“避震三角”,说要躲在容易形成三角形空间的位置。但其实,如果房子没有发生剧烈的倒塌,也不存在“三角”产生的可能,假如房子真的倒塌了,我们也没有办法预测出哪里的楼板、房梁会掉下来、哪里会产生“三角”,也就是说,所谓的“三角”是可遇不可求的。震时单纯选择可能产生三角的地方,就是跟概率女神做赌注。
年新西兰发生8级地震,小姑娘幸好没躲在“三角区”,而是躲在了坚实的桌子下。
躲避的位置,我们推荐就近选择结实坚固的地方,例如桌子下。
在学校,同学们可以迅速躲避在各自的书桌下、实验台旁边;
在家中,餐桌就是个很好的选择;
在单位,你的办公桌就是第一选择。
选好地方还不够,动作也很重要。“蹲下、掩护、抓牢”正是我们经常说的“伏地、遮挡、手抓牢”,这被认为是一种有效且广泛使用的避震方法:在地震来临时要赶紧钻到桌子下边或用靠垫捂住最脆弱的头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并做好防止桌子大幅度移动的准备。
“地震本不伤人,伤人的是不抗震的建筑”。如果建筑质量过关,是可以成为地震中保护我们的场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用采取任何避震措施。高处的坠落物、家具翻倒、玻璃瓷砖崩飞、崩塌滚石等仍可能伤害到我们,这时就应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结合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做出最优的判断和选择,进一步减少伤害。
参考资料:
快报
云南漾濞6.4级地震中的房屋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