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幼儿外伤后晶体脱位悬韧带离断,主刀

编者按

晶状体脱位是眼科较为常见的一组病征,多由外伤及全身性疾病所引起。针对于不同的病因及脱位范围,手术方式可选择晶状体摘除联合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囊袋内张力环或张力片段植入,或者联合巩膜缝线/非缝线(层间)固定等。目前为止,对于晶状体脱位的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手术技术是革新晶状体脱位治疗的方向。囊袋张力片段(capsulartensionsegment)植入联合巩膜层间固定是治疗大范围晶状体脱位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双极电凝将缝线末端受热聚缩成两个膨大突起,将囊袋张力片段简便安全地固定于巩膜层间,无需繁琐的缝线缝合,大大简化了晶状体脱位的手术步骤。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则病例,介绍如何将囊袋张力片段植入联合巩膜层间固定技术应用于大范围晶状体脱位患者的治疗。

病历简介

患儿,4岁,左眼外伤。临床表现可见左眼瞳孔散大,晶状体前囊膜色素沉积伴纤维化,鼻侧悬韧带离断,晶状体呈全白性混浊。此外,玻璃体嵌顿于前房内。

诊断为:

1、左眼外伤性白内障;

2、左眼晶状体半脱位;

3、左眼前囊膜纤维化;

4、左眼瞳孔括约肌撕裂”(图1)。

图1:患儿左眼前节相。

囊袋张力片段联合巩膜层间固定技术稳固囊袋

(1)左眼鼻下方建立玻切通道,切除晶状体后部部分玻璃体及前房内玻璃体(图2)。

图2:切除玻璃体。

(2)台盼蓝前囊膜染色,截囊针起瓣,撕囊镊环形撕囊,囊膜剪剪除机化前囊膜(图3)。

图3:囊膜染色与环形撕囊。

(3)将5-0聚丙烯缝线穿过囊袋张力片段的孔眼,并用双极电凝将缝线末端受热聚缩成第一个膨大突起使其卡住(图4A)。27G针头于囊袋脱位对应的角膜缘后2mm巩膜处穿刺,经虹膜与晶状体前囊膜间(后房)入前房。显微镊自角膜切口处将5-0聚丙烯缝线送入27G针头内。调整囊袋张力片段使之位于脱位处的囊袋内(图4B)。I/A注吸手柄吸除软化白内障核及皮质。囊袋内植入囊袋张力环,进一步稳定囊袋(图4C)。将巩膜处的缝线剪短至2mm,调整囊袋张力片段的位置,并用双极电凝将缝线末端受热聚缩成第二个膨大突起,置于巩膜层间(图4D)。

图4:囊袋张力片段植入联合巩膜层间固定技术。

(4)一期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联合后部玻璃体切除(图5)。

图5: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

(5)用显微镊将散大的虹膜向瞳孔中心牵拉进行虹膜成形(图6)。

图6:瞳孔成形术。

(6)前部玻璃体切除进一步清除前房内嵌顿的玻璃体,并清除前房内粘弹剂。术毕,10-0缝线于透明角膜主切口缝合一针(图7)。

图7:前部玻切联合粘弹剂清除。

新式囊袋固定:术后效果良好

术后一周,术眼视力:+3.00DS/+0.75DC×°→20/70。术眼瞳孔散大,鼻侧前囊膜机化,人工晶状体在位,未见明显倾斜与偏位(图8)。

图8:术后一周,术眼前节相。

小结

囊袋张力片段植入联合巩膜层间固定是治疗大范围晶状体脱位的有效且安全的方法,可以使囊袋居中固定,有助于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一期植入,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值得临床推广。

原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qhjrgolfclub.net/yczz/7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