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NF教学视频

  治疗师用手法接触病人的皮肤暴露部位,朝着运动方向摆放,手放在同一平面,即患手或足的掌面或背面。PNF技术主要通过本体感受刺激达到促进神经肌肉的作用,其中治疗师手的握法是促进的关键,通过治疗师的接触刺激皮肤感觉,让病人理解运动的方向,注意手只能放在皮肤的暴露平面,即患手或足的掌面或背面,不能同地方在两个表面上。)牵拉牵拉刺激可引起肌肉产生牵张反射,在每一动作模式开始时,可采用快速牵拉来施加阻力以提高肌张力;牵张反射一旦产生,即使完全性瘫痪的肌肉,也可能在牵拉松弛的肌肉之后产生收缩。牵张反射可用于激发自主运动;增强较弱肌肉的力量和反应速度,牵张反射的平衡对于姿势的控制是也必要的。3)牵引对关节进行牵拉为牵引,可增加关节间的间隙,使关节间面分离激活关节感受器,刺激关节周围的屈肌肌肉收缩,一般来讲,牵引主要用于关节的屈曲运动。4)挤压对关节进行积压,使关节间隙变窄,可激活关节周围伸肌肌肉利于关节伸展,促进关节稳定性与姿势的反应。患者在立位或坐位姿势下,持续挤压常与产生躯干反射性伸展。5)最大阻力即治疗师所给于患者的阻力,能使患者自身产生运动,且使关节能顺利地通过整个运动范围,阻力的大小应不能阻碍完成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在高位脊髓损伤患者,必须严格控制阻力,否则将导致肌张力过高。对于脑卒中、脑外伤早期软瘫而言,最大阻力可能仅是一些轻微接触,并没有给于真正的阻力。此外,所加阻力可能的方向应与运动相反。最大阻力可刺激肌肉产生运动,增强肌肉的力量、耐力和协调性,矫正拮抗肌之间的不平衡,肌肉在最大阻力之后,而后的完全的松弛。6)口令交流治疗师在适当的时候发出口令,可刺激患者的主动运动,提高动作完成质量。当要求最大运动反应时,可以给于高声命令;鼓励进行平衡运动时,应采用柔声细语,口令应简短明了;常采用的两个词组是:“出力”“放松”。预备口令,清楚明白;动作中口令,必须短,准确,时间应掌握好。7)时序正常的运动发育过程实先出现近端的控制,然后向远端发展,而正常的运动顺序是从远端到近端发生的,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先易化远端肌肉收缩,再易化近端的肌肉收缩。8)强化刺激身体的各个部位均可引出有目的性的协调的运动,称为强化。对一肢体或颈、躯干用抗阻法进行一定形式的活动时,常可强化其它肢体或颈、躯干肌的收缩,这一作用是建立在反射水平和处于应激的功能上。同样,也可做颈或躯干肌的抗阻活动来强化肢体的活动能力9)视觉刺激在完成头、颈、躯干上部动作模式时,视觉可以引导正确运动方向。令患者的眼睛注视肢体运动方向,可以使动作更容易完成,有助于动作的发展与协调。因此,做易化模式是应尽量让患者注视运动方向10)治疗师体位治疗师采用的基本体位是箭步,即前脚与运动方向平行放置,膝关节微屈曲以增加灵活性,后脚与前脚垂直成90度放置,给于稳定的支撑。在这种体位下,保持身体与对角线运动方平行一至,不会干扰病人追踪运动的视线。另外,治疗师应尽可能接近病人,让自己的背部尽可能直立,不致产生过度疲劳活扭伤腰背部。治疗师应学会利用自己的身体来促进运动模式,如,利用体重来增加阻力和进行牵伸或挤压。()特殊技巧1)节律性稳定方法:主动肌和拮抗肌交替进行抗阻等长收缩,以增强协同收缩。作用:加强关节稳定性增强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运动后获得放松)缓慢逆转   方法: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进行等张收缩。作用:促进较弱机群的收缩加强运动的力度、旋转3)慢逆转——挺住   方法:与慢逆转技术相似,只是在所需的关节活动范围内进行-3秒肌肉的等长收缩。作用:促进较弱机群的收缩加强肌肉耐力和肌力增强协调性4)快逆转   方法:对主动肌和拮抗肌双侧进行牵拉刺激作用:通过刺激拮抗肌等张收缩来易化主动肌的等张收缩,以提高肌肉反应能力力和控制能力。5)节律性发动   方法:被动活动肢体数次,接着反复完成数次辅助主动运动,最后主动有节律地完成相同的动作数次。作用:改善运动开始时的能力低下。适用:意识低下的患者位置觉迟钝的老人因僵硬等原因导致用不圆滑的患者6)重复收缩这是根据在中枢神经传导通路上进行反复刺激可使神经冲动的传导变的容易的理论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强化主动肌肌力的技术,通过重复牵拉肌肉,增强其等长收缩的能力,可达到提高主动肌肌力的目的。方法:先做主动肌的全范围的最大抗阻运动,反复数次,治疗师再把肢体置于最大放松位,然后做全范围的等张收缩,最后有力的部位进行等长收缩。作用:增强主动肌的肌力和耐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适用:在以下几种肌力状态下应用此方法特别有效:肌力仅1级:此时随意发起运动有困难,可用快速牵张刺激肌肉收缩,一旦能收缩,立即施加阻力反复进行。肌力为1、级:在肌力为1、级时,对牵张不敏感,因此牵张要多重复几次,同时要加上较强的口令刺激,运动范围内肌力强度不均匀时,可在肌力减弱点处增加一次等长收缩。7)保持——放松   方法:将患者的肢体被动置于关节受限的角度,做拮抗肌的等长抗阻收缩,保持6-10秒,然后放松3-5秒,再进行主动肌的收缩。作用:获得肌肉放松在疼痛范围内可增加适用:关节疼痛受限的患者。8)收缩——放松   方法:先做拮抗肌的等张收缩、松弛,然后由治疗师进行主动肌的被动运动,反复多次后,再做主动肌的等长收缩。作用:获得肌肉放松在无痛范围内可增加关节的活动度牵伸僵硬的肌肉、肌腱适用:关节周围肌肉痉挛的患者9)慢反向——维持——放松   方法:将活动受限关节摆放到受限处,做拮抗肌的等长收缩接着在其缩短范围,内做等长收缩,再松弛,然后做主动肌的等长收缩。作用:使影响关节活动的肌肉群放松促进肢体控制和协调性(3)对角线或螺旋的运动模式PNF技术中最常用是对角线模式(diagnalD),这是一种在多数功能活动中都能见到的粗大运动.身体每一主要部位都有两种对角线运动模式(D1、D),每个运动模式有三种成份:屈伸、外展内收和内外旋由这三者产生一条斜向的动作线;头颈和躯干的对角线模式为屈曲伸展伴左右旋。1、上肢模式上肢抬高超过头部动作被称为屈曲模式;反之,则为伸展模式,每一模式根据运动的方向和结束的位置进行命名,某一模式的结束位置便是其拮抗肌模式的起始位置。以肩关节为轴心,上肢有四种基本模式。D1F屈:屈曲——内收——外旋D1E伸:伸展——外展——内旋DF屈:屈曲——外展——外旋DE伸:伸展——内收——内旋1)上肢D1屈曲。肩胛骨:上抬、外展、旋转;肩:前屈、内收、外旋;肘:屈伸;前臂:旋后;腕及手指:腕桡侧偏,拇指内收,其余手指屈曲内收。功能活动如进食是手指伸到嘴边,梳对侧头等。)上肢D1伸展。肩胛骨:下降、内收、旋转;肩:后伸、外展、内旋;肘:屈伸;前臂:旋前;腕及手指:腕桡侧偏,拇指外展,其余手指伸直、外展。功能活动如打网球时的正手抽球,从汽车内打开车门。3)上肢D屈曲。肩胛骨:上抬、内收、旋转;肩:前屈、外展、外旋;肘:屈伸;前臂:旋后;腕及手指:腕桡侧偏,拇指伸,其余手指伸、外展。功能活动如梳同侧头,仰泳时的上肢摆动。4)上肢D伸展。肩胛骨:下降、外展、旋转;肩:后伸、内收、内旋;肘:屈伸;前臂:旋前;腕及手指:腕尺侧偏,拇指对掌,其余手指屈曲,内收。功能活动如用手摸对侧膝。、下肢模式(1)以髋关节为轴心,下肢亦有四种基本模式:D1F屈:屈曲——内收——外旋D1E伸:伸展——外展——内旋DF屈:屈曲——外展——内旋DE伸:伸展——内收——外旋()以膝关节为轴心,下肢有四种基本模式伸展——内收——髋外旋踝背屈屈曲——外展——髋内旋踝跖屈伸展——外展——髋内旋踝背屈屈曲——内收——髋外旋踝跖屈1)下肢D1屈曲。髋:屈曲、内收、外旋;膝:屈伸;踝及足趾:踝背屈、内翻,趾伸。功能活动如用足内侧踢足球。)下肢D1伸展。髋:后伸、外展、内旋;膝:屈伸;踝及足趾:踝跖屈、外翻、趾屈。功能活动如穿裤子时将腿伸入裤中。3)下肢D屈曲。髋:屈曲、外展、外旋;膝:屈曲;踝及足趾:踝背屈、外翻、趾伸。功能活动如蛙泳中的蹬腿。4)下肢D伸展。髋:后伸、内收、外旋;膝:屈伸;踝及足趾:踝跖屈、内翻、趾屈。功能活动如行走时足跟离地。3、双侧模式即上下肢同时进行的运动模式1对称性模式:双侧上肢或双下肢同时完成相同对称运动模式作用:促进躯干屈肌和伸肌的运动。不对称性模式;双上肢或双下肢同时完成相同一侧相同方向的运动模式作用:促进躯干屈肌伸肌的运动3相互模式:双上肢或双下肢同时完成不同方向的运动模式作用:促进躯干旋转4交叉对角模式:即上下肢结合运动模式A同向模式:同侧上下肢同时完成相同方向的运动模式B异向模式:不同侧的上下肢同时完成相同方向的运动模式C对角线交叉模式:不同侧上下肢在完成相同方向的动作的同时,另一侧上下肢进行同方向的运动模式。五、适应症和禁忌症(1)适应症:PNF技术应用广泛。适用于多种神经疾患,如,中风后偏瘫、脑瘫、脑外伤、脊髓髓伤、帕金森、脊髓灰质炎后的运动功能障碍,如,骨折、手外伤后均可使用这些技术。()禁忌症:PNF技术的应用有所限制,如何并骨折部位,骨折位愈合或有开放性损伤部位的患者,不能应用牵伸手法;持续抗阻的重复收缩不能用于脑血管病急症期;有以下情况的患者也不适宜使用PNF技术;伤口和手术刚缝合部位,皮肤感觉缺乏部位,听力障碍的患者,对口令不能准确反映的婴幼儿患者,无意识的患者,骨质疏松患者,血压非常不稳定的患者,关节不稳定,本体感觉障碍的部位。小脑疾病不能使用节律稳定性手法。六、具体应用PNF是促进技术中应用最广范的一种,特别适用于肌无力和控制能力差的患者。应针对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最适应的技术,以便患者能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1)肌肉障碍肌无力:选用重复收缩、慢逆转技术来增加肌力和耐力。肌张力低下:快速牵拉、节律型发动技术使肌肉收缩,产生运动。肌张力过高:应用保持——放松、节律型稳定、慢逆转技术降低肌张力、增加肌肉的弹性。()关节障碍疼痛肿胀: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的患者,为了防止肌肉萎缩,维持关节活动度,可选择等长收缩的技术,而不是用关节产生运动,如,保持——放松。肌肉僵硬:由于肌肉肌腱僵硬使关节受限的患者,可选择收缩——放松、慢返乡——维持——放松技巧来放松肌肉、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关节不稳定:节律行稳定、慢逆转均可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增加本体感觉性反应。(3)共济失调障碍:慢逆转——保持、节律型稳定技术可增加稳定性和协调性。(4)PNF对偏瘫肩半脱位治疗治疗时利用患侧的PNF肩胛带模式和患侧的上肢组合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具体方法为①肩胛骨前伸模式:在健侧卧位下引导患侧肩胛骨对着病人的鼻尖做向上、向前运动;②肩胛骨后缩模式:在健侧卧位下引导患侧肩胛骨朝下段胸椎做向下、向后运动;③肩胛骨前缩模式:在健侧卧位下引导患侧肩胛骨朝着对侧髂嵴做向下、向前运动;④肩胛骨后伸模式:在健侧卧位下引导患侧肩胛骨朝着对侧髂嵴的相反方向做向上、向后运动;⑤上肢D屈模式:在仰卧位下引导患侧上肢由肩关节伸展—内收—内旋位向肩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位运动;⑥躯干“上提”模式:在坐位下健手握住患手腕部,在治疗人员引导下健侧上肢由D1伸模式运动到D1屈模式、患侧上肢由D伸模式运动到D屈模式。治疗时利用拮抗肌逆转、稳定收缩、强调节律等技术,每个模式操作10个,上、下午各1次,共计治疗4周。针对偏瘫肩半脱位的发生机制,我们从PNF方法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部分运动模式对偏瘫肩半脱位进行治疗,以改善肩胛骨和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活动,增强其肌力,特别是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的力量,如通过肩胛骨前伸模式训练肩胛提肌、菱形肌、前锯肌;通过肩胛骨后缩模式训练前锯肌(下部)、菱形肌和背阔肌;通过肩胛骨前缩模式训练菱形肌、前锯肌、胸大肌和胸小肌;通过肩胛骨后伸模式训练斜方肌和肩胛提肌;通过上肢D屈模式训练三角肌、肱二头肌、喙肱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通过躯干“上提”模式加强对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的训练。同时,在肩胛骨前伸模式中通过肩胛骨的向上、向前运动,纠正肩胛骨的位置,恢复肩关节的“锁定机制”。此外,在使用上述运动模式训练时通过节律启动技术改善运动的感觉,使运动的节律正常化;通过拮抗肌逆转技术减少疲劳、增加力量和主动关节活动度以及协调和平衡功能;通过强调节律技术有意识地加强对三角肌和冈上肌的训练。据研究PNF方法对病程较长的偏瘫肩半脱位,即使不能达到临床治愈,也能起到减轻脱位程度的效果。根据偏瘫肩半脱位发生的机制,有选择性地使用PNF运动模式和技术对偏瘫肩半脱位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不同病程的患者有不同的疗效,病程短者疗效好。七、运动医学方面PNF法在正常人和运动员中的运用才被运动医学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qhjrgolfclub.net/yczz/62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