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专栏故乡的小溪作者闫兆电

名家美文欣赏名作佳诵精品精评版面:紫衣云梦诗评期

故乡的小溪

作者:闫兆电诗评:衣非朗诵:伊人

离开老家北大荒40年了。黑土地上长大的“回乡知青”(坐地户),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春年华。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雕刻,花甲之年的我,逐渐淡忘了在北大荒时的许多往事,唯有故乡那条无名的“小溪”(涓涓流淌的小河),常常萦绕于我的脑际、让我“眷恋”“感怀”。眷恋那种纯绿色的生态环境、醉人心脾;感怀儿时那无忧无虑的生活、真真令人神往。

老家那儿有两个偏僻的小村庄:一个在北大荒的坡上取名“上岗村”,另一个在北大荒的沟里得名“下沟村”。上岗村与下沟村之间约有二里多路;就在距下沟村百米之遥、通往上岗村的路旁,有一条长年流淌的小溪,谁也说不清她已流淌了多少年。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下沟村仅有20几户人家。据说,下沟村的第一户人家就是看好了小溪的潺潺流水而在此安营扎寨的。

小溪,曾是我儿时的“游乐场”。

夏日,小溪岸边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草木繁盛。即便是久旱无雨的盛暑,也丝毫不减绿洲的本色。每当我们放学路过小溪时,总要“喝足”(喝的是泉水)、玩够。甘甜的泉水下肚,真比喝蜜还舒服、惬意。小溪周围,也是孩子们的游戏“战场”,每当水上“战斗”结束后,个个变成了“落汤鸡”,为此,回家后经常挨母亲的数落。

那个年代的北大荒,冬季是很冷的,气温有时在零下35度左右。这时的小溪周围变成了天然滑冰场,玩伴们在那里打雪仗、滑雪橇,连滚带爬,个个又变成了“雪人”;渴了,就去上游砸一块干净的冰块儿,啃得津津有味。尽管是三九天,我们常常玩得满头大汗,汗水和哈气在头发上、眉毛上、棉帽子上都结成了白白的霜,圣诞老人似的模样。

小溪的水质还是蛮好的。距离小溪仅一跨之遥的那些饮用井水的孩子,许多人患有“大骨节病”(地方病),而靠吃小溪水长大的孩子却没有一个患此病的。

小溪旁,曾是我青年时代工作过的地方。年末,我中学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当时,我因病做了一个小小的手术,医嘱要求我半年内避免做重体力劳动,为此,生产队把我安排到工作比较轻松的苗圃干了半年。而苗圃就在小溪下游几十米的地方,我一个人在苗圃闲暇时以看书打发时间;大部分时间是栽植树苗,时而为小树苗浇水,时而为小树苗松土、除草。当时,被视为禁书的《苦菜花》《青春之歌》《迎春花》《战斗的青春》等建国初期发行的小说,都是那个时期阅读的。书籍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天窗。一些小说中的主人翁形象激励我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上、工作上的诸多困难,并成为我后期参加“考学”(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批参加考试的学子)、步入冰城哈尔滨打拼几十年的基石。

一晃,40多年过去了,老家下沟村早已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良田,而下沟村那条无名的小溪依然在潺潺流淌,辛勤地滋润着北大荒那片肥沃的土地……

(.7.31)

衣非短评“故乡的小溪”缓缓流淌

闫兆电先生的散文“故乡的小溪”,书写得很美。整篇文章,作者是以无名的“小溪”为引题,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与感受,通过圆润、流畅的墨笔,勾勒出北大荒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土地荒凉、屯垦吃力、经济滞后之史实。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抱成团,垦荒播种、共渡难关;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对家乡的牵挂、对小溪的情感、对养育作者成长的黑土之眷恋,无不蕴含着作者那悠悠的乡愁情结。整篇文章,作者以倒叙的写作手法铺垫故事,将小溪的潺潺流水和默默地付出,以及带给这里的人们之福音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将自己于小溪的真挚情感,包括儿时的童真、少小时的憧憬和青春年华时的梦想……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小溪有关联,与小溪那永不停息的涓涓细流有关联,让小溪成为作者无时不在牵挂的“爱河”。整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之痕迹,没有俗不可耐的字句“生拉硬扯”,就是朴实的语言跃然纸上,很接地气,给人以亲切感。文章特别点到北大荒的盛夏与寒冬的气候之落差,使读者感受到北大荒人的韧劲、毅力和吃苦精神,感悟到北大荒精神之再现!文章还暗示“文革”期间北方乡间学子的无助与无奈,揭示“推荐上学”的“闹剧”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

(.7.31)

作者简介

闫兆电,年生于山东省阳谷县,大专文化,锅炉专业工程师。多年来,在大型国企做技术管理和专业技术工作。本人擅长公文写作和新闻报导,多次在《中国能源》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一些散文、随笔等作品散见于工厂工人报和







































有什么办法根治白癜风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最权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qhjrgolfclub.net/lcjc/3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