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治疗措施
(1)一般处理
①保持安静,禁止一切不必要的刺激。
②防止病儿身体受伤。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或筷子放在上下磨牙之间(切牙易折断),以防止咬伤舌头,但已咬紧牙关时不可强力插入。
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应及时吸去咽喉部分泌物.头偏向一侧,防止将呕吐物、分泌物吸入窒息。
④吸氧。严重者给氧,以减少缺氧对脑细胞造成的损害。
(2)止惊药物
①苯巴比妥钠
每次每公斤体重5~10mg,肌肉注射。
②水合氯醛
每次每公斤体重50mg,保留灌肠。
③安定每次每公斤体重0.1~0.3mg,肌肉注射或静脉缓慢注射(1分钟不可超过1mg,最大量一般不超过10mg)。
④副醛5%制剂每次每公斤体重0.1ml,静脉缓慢注射;或每次每公斤体重0.2ml,肌肉注射,总量不超过5ml,或每次每公斤体0.3ml,保留灌肠。
⑤氯丙嗪每次每公斤体1~2mg,肌肉或静脉注射。
⑥阿米妥钠每次每公斤体5mg,肌肉或静脉缓慢注射(mg溶于10ml葡萄糖液中液,1分钟不超过1ml的静脉注射速度,惊止即停止注射)。
(3)降温
高热者可用退热剂及物理降温,如口服小儿速效感冒片、百服宁,肌肉注射复方安基比林,30%~50%酒精、冷水擦浴,冷盐水灌肠,冰敷颈旁、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均可采用b
(4)脱水剂的应用
持续而频繁的严重惊厥常并发脑水肿;如瞳孔大小不等或眼底静脉扩张,乳头边缘模糊等,应及时加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也是治疗某些严重惊厥的有效措施;常用脱水剂有甘露醇、山梨醇、利尿酸钠及速尿等。
(5)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的病因,选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对感染者积极控制感染,低钙者进行补钙等。
(二)中医治疗
主要为急惊风治疗:
1.感受风邪
主证:见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红,烦躁,神昏,惊厥,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镇惊熄风。例方:银翘散。
常用药: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甘草、钩藤、菊花、僵蚕、羚羊角(或骨)、蝉衣、石决明。
应急措施:针刺人中、合谷穴,强刺激,高热配曲池,十宣放血;热盛者可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清心牛黄丸。
2.感受暑邪
主证:夏季暑热天气,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昏睡,四肢抽搐,惊厥不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祛暑清热,开窍镇惊。
例方:清瘟败毒饮。
常用药:石膏,知母,甘草,黄芩,黄连,山栀,星角,生地,赤芍,丹皮,羚羊角(或骨),钩藤,菖蒲。
应急措施:针刺人中、合谷、内关、百会、涌泉、配曲池,十宣放血,热盛者可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抽搐较频者可加止痉散内服,亦可用鲜地龙捣烂如泥。加入蜂蜜或白糖摊于纱布上,盖贴囟门以缓解痉挛。
3.感受疫邪
主证:起病急骤,壮热,烦躁,口渴,神昏,谵语,惊厥不已,或呕吐,腹痛,或大便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熄风。
例方:黄连解毒汤。
常用药:黄连、黄芩、黄柏、山栀、甘草、白头翁、秦皮、钩藤、全蝎、羚羊角(或骨)、木香。
应急措施:针刺人中、合谷、百会、涌泉配曲池,十宣放血,热盛者可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抽搐频繁者可加入止痉散内服,呕吐频繁者可加玉枢丹。
4.痰食积滞
主证:证见呕吐,腹痛,纳呆,伴神昏,惊厥,喉间痰鸣,腹部胀满,呼吸气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消食导滞,涤痰镇惊。
例方:保和丸。
常用药:神曲、山楂、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木香、大黄、僵蚕、胆星、钩藤。
应急措施:针刺人中、合谷,配丰隆穴,痰盛者可选用至宝丹、苏合香丸内服,呕吐频繁者可加玉枢丹。
5.惊恐惊厥
主证:面色时青时赤,频作惊惕,甚至惊厥,偶有发热,大便色青,舌苔无异常变化,脉多数乱。
治法:镇惊安神。
例方:抱龙丸、安神丸。
常用药:人参、茯苓、五味子、酸枣仁、橘红、半夏、甘草、胆星、朱砂、天竺黄。
应急措施:针刺人中、合谷,抽搐较频者可加止痉散,痰盛者可加小儿回春丹、琥珀抱龙丸。
来源:中国儿科前沿论坛
投稿邮箱:hxbjb
jc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