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科前斜角肌综合征项背肌筋膜炎肩胛提

前斜角肌综合征前斜角肌综合征是指经过第一肋骨上缘部或颈椎横突前侧的锁骨上窝部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血管神经束,受前斜角肌压迫而产生一系列神经血管压迫症状。本病多因外伤、劳损、先天颈肋、高位肋骨等刺激前斜角肌,使前斜角肌痉挛、肥大、变性而引起。本病好发于三十岁左右的妇女。斜角肌为颈部深层肌肉,位于脊柱的颈部两侧,由前、中、后斜角肌组成。前斜角肌起于颈三到六横突前结节,止于第一肋骨斜角肌结节;中斜角肌起于颈三到七横突后结节,止于第一肋骨中部上面(肌纤维由内上斜向外下)。前、中斜角肌之间有一个三角形间隙(称斜角肌间隙),有臂丛神经及血管束通过;后斜角肌起于颈五、六横突后结节,止于第二肋骨粗隆,该肌受颈三、四神经前支支配。斜角肌的作用是能够固定肋骨,该肌单侧收缩,使颈侧屈并回旋;双侧收缩,则使颈部前屈。若颈部固定,该肌收缩可上提一二肋,帮助呼吸。1.病因前斜角肌与周围肌肉、神经、血管之间联系十分密切,当受到外来损伤、受凉等刺激后,其关系稍有变异,就会导致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受到压迫而出现临床症状。2.病机在受到外伤、寒冷等刺激后,前斜角肌发生炎症,产生痉挛,从而压迫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进而出现临床症状。同时因为前斜角肌受颈神经(颈五至颈七)支配,若颈神经受到损害,也可以引起前斜角肌痉挛而导致前斜角肌综合征。1.病史患者多有牵拉性外伤史,或因气候变化而导致的寒冷刺激等。2.症状前斜角肌综合征常见的症状是疼痛、上肢感觉异常和血液循环异常。(1)疼痛:疼痛是斜角肌刺激神经和(或)压迫血管造成肢体缺血引起的。疼痛的特点:颈部强直,在颈前即可摸到紧张、肥大而硬韧的前斜角肌肌腹,病变部位有疼痛和压痛;疼痛一般向上肢的尺侧放射,可累及颈枕部和胸部;高举患肢症状减轻,向下牵拉患肢症状明显加重;夜间疼痛常重于白天,影响睡眠;疼痛性质多为钝痛、锐痛或烧灼样疼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及艾迪森氏试验阳性。(2)上肢感觉异常:疼痛放散区伴有麻木、蚁行感、刺痒、皮肤发凉苍白等。(3)上肢循环异常:上肢肿胀,甚至发绀、指端坏死、点状瘀斑;患侧脉搏减弱、血压降低等。若前斜角肌痉挛抬高第一肋骨,使椎动脉分支处扭曲狭窄,可出现偏头痛、一侧面部麻木、眩晕,严重者伴恶心、呕吐。(1)患者多有搬抬重物或牵拉性外伤史,本病好发于二十岁以上的人,女性多于男性。(2)特征性疼痛,伴有上肢感觉异常或(和)循环异常。(3)病变侧前斜角肌触之有压痛及放射痛。(4)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及深呼吸试验(又称Adson试验)阳性。(5)颈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肌电图有臂丛神经损害。1.颈肋综合征常因发育异常,形成颈肋,引起胸部上口锁骨下动脉静脉和臂丛神经受压,而导致上肢麻痛、感觉异常,以手、前臂内侧或肩胛部疼痛为主,过度伸展试验阳性。X线检查可见明显的颈肋存在。2.神经根型颈椎病常发生于中老年人,以颈部疼痛、僵硬及上肢痛、麻为主要表现。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X线检查可见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CT可见颈椎间盘突出。1.治疗原则松筋活血,理筋整复。2.经络与腧穴督脉、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肩井、大椎、肩中俞、肩外俞、缺盆、曲池、小海、合谷穴。3.手法操作(1)拿揉肩颈:患者正坐位,医者立于其旁。医者先以一手于患侧颈肩部施轻柔滚法,约三到五分钟;再于颈部两侧行拿揉法,自上而下而行,旨在松解肌肉痉挛。(2)按揉硬结:患者正坐位,医者立其后。医者双手于患者双肩行拿法,自内向外,提拿肩部肌肉;而后以拇指按揉胸锁乳突肌下部及锁骨窝,以患部硬结处为重点;然后以单手拇指自内而外揉锁骨窝,左右交互;最后以双手掌揉上胸和肩部肌肉。(3)按揉肩臂腧穴:医者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施术于双侧肩臂部腧穴,如肩井、大椎、肩中俞、肩外俞、曲池、小海、合谷等穴,约三到五分钟。(4)推抖患侧:患者坐位,医者立于其侧。医者以拇指推法自上而下平推患侧肌腹;然后行拿法、揉法、牵抖法,反复作用于患臂;最后行擦法于双侧肩部,以透热为度,叩打双肩结束。(1)在治疗过程中,医者手法宜轻快、渗透,避免暴力刺激。(2)患者注意配合医者动作,尽量放松,切忌突然躲闪。(3)生活中避免使用过髙枕头,避免肩负重物或手提重物,患部注意保暖。(4)疼痛若难以忍受,建议进一步检查并更换治疗方法。(5)嘱患者配合扩胸锻炼,每日一到两次,可缓解症状。项背肌筋膜炎项背肌筋膜炎是指发生于肩背部肌肉、筋膜组织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疾病,由于项背部筋膜、肌肉等软组织因无菌性炎症而引起背痛,又称背肌纤维组织炎,多是由于肌肉、肌筋膜等结缔组织的损伤、慢性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所致。常见于各类长期野外作业人员、伏案工作者、职业司机等。临床以颈、肩和背部疼痛,沉重如山,肩臂背部酸困、僵硬、运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阴雨、潮湿、风寒、劳累等可使症状加重;患处肌肉僵硬,压之酸痛,可触及条索状物,揉压患处可使症状减轻。常累及斜方肌、菱形肌和肩胛提肌,其发生与寒冷、潮湿、慢性损伤及不良体位等因素有关。斜方肌位于项部和上背部,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和全部胸椎的棘突,纤维向外,止于锁骨的肩峰端、肩峰及肩胛冈。大小菱形肌位于肩胛提肌下方,小菱形肌起自下位两个颈椎的棘突,附着于肩胛骨脊柱缘的上部;大菱形肌起自上位四个胸椎的棘突,向外下附着于肩胛骨脊柱缘的全长。肩胛提肌肌束起自上位第三、四颈椎横突,附着于肩胛骨内侧角及脊柱缘的最上部。1.病因多由于颈项背部肌肉的急性损伤,或局部长期感受风寒,或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长期处于不良体位所导致的长期慢性劳损所引起,使局部气血运行迟滞,背部失于濡养而发病。尤其是长期屈颈位多发。2.病机颈项背部肌肉急性损伤后,使肌筋膜组织产生炎症,逐渐纤维化,形成瘢痕,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本病。或在局部长期感受风寒后,失于温养,气血运行迟滞,局部出现水肿,致纤维渗出;或年长肾精衰退,气血不足,使局部失于儒养,血液循环减缓,形成纤维组织炎。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处于不良体位所导致的长期慢性劳损,使颈项背部肌肉长期处于高张力状态,逐渐出现微小的撕裂样损伤,在肌肉筋膜组织中产生变性、肥厚,日久形成纤维小结,压迫局部毛细血管及末梢神经而引起较广泛的疼痛。1.病史多有颈项背部肌肉急性损伤史或长期劳损史,如长期伏案或肩扛重物等,也见于颈背部长期暴露受凉者。2.症状(1)疼痛:项背部酸痛不适,肌肉僵硬,有沉重感,好发于两肩胛之间,向一侧或两侧放射。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受凉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活动后则疼痛减轻,常反复发作。(2)竖脊肌改变: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广泛,沿竖脊肌行走方向可触及条索状改变。(3)活动受限:急性发作时,局部肌肉紧张、痉挛,项背部活动受限。(1)多见于颈部长期单一姿势工作者,且多有外伤、劳损或风寒湿邪侵袭病史。(2)项背部活动受限,以屈伸颈项为主,背部压痛广泛,多见于项背部及肩胛内缘,且背部肌肉有沉重感,喜温喜按。疼痛遇寒冷刺激,天气变化,劳累后会加重,休息或项背部适当活动后症状减轻。(3)在项背部及肩胛内缘皮下可触及变性的肌筋膜及纤维小结,并可触及筋膜摩擦音。沿竖脊肌行走方向可触及条索状改变。(4)神经根挤压试验正常,无神经根性放射痛。(5)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落枕:多见青壮年,以急性颈部肌肉痉挛强直、酸胀疼痛,颈部转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多在睡眠后出现一侧颈项疼痛。1.治疗原则松解粘连,理筋通络,温经祛寒。2.经络与腧穴足少阳胆经,督脉,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风池、风府、风门、肩井、大椎、肩中俞、夹脊穴、双侧背俞穴及阿是穴等。3.手法操作(1)滚揉颈肩:患者正坐位,医者立其旁。医者先以单手于患侧颈肩部行滚法,要求轻柔渗透,后继以指按法、指揉法,行于夹脊穴、膀胱经背俞穴,自上而下,以胸背段为重。(2)点按腧穴,弹拨肌肉:患者正坐,医者立其后。医者一手扶患者肩膀,另一手于风池、肩井、风门、肺俞及阿是穴行栂指点法,以酸胀为度,左右交替;然后于双侧竖脊肌处行弹拨法,方向与肌纤维走向平行,手法渗透;最后接着于背部肌肉行大范围掌根揉法。(3)扳法微调:医者帮助患者活动颈椎后,以扳法微调颈胸椎,可用侧扳法、胸椎对抗扳法、胸椎旋转扳法等,手法要求轻巧灵活。微调之后于背部行拍法,力度要轻。(4)轻拿背部:患者正坐位,医者立其后。医者施以轻柔滚法于项背部,以菱形肌为重;然后行拿法于斜方肌,重点提拿肩井;接着以擦法施于背部,透热为度;最后轻叩双肩结束。(1)治疗过程中,医者手法要求渗透轻快,避免粗暴,尤其扳法操作,不需强求弹响。(2)患者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受风,避免劳累或长期伏案,以免加重病情。(3)若疼痛难忍或久治不愈,须进一步检查后考虑针刀或药物注射治疗。(4)日常注意颈项部锻炼,如广播体操,宜勤做扩胸运动,不要做背部负重锻炼。肩胛提肌损伤肩胛提肌损伤是一种以自觉颈项部不适,抬头、转向时剧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病。因其症状特异性不强,大多被含糊地认为是颈部损伤,或背痛、肩胛痛,亦或被诊断为颈椎病或肩周炎等。伏案工作者为本病的好发人群。肩胛提肌起自上位四个颈椎横突的后结节,止于肩胛骨内上角。当起点固定时具有向上提拉肩胛骨的作用;起止点异位后,则具有参与颈部肌群固定颈椎,维持头部姿势的作用。肩胛提肌接受源自颈三、四的肩胛背神经的支配,在其起点的浅层走行着颈横皮神经。颈横皮神经由颈二、三神经组成,向前内横越胸锁乳突肌的表面,分支呈扇形分布于颈前部皮肤。1.病因伏案工作者颈部长时间前屈位,使肩胛提肌受到牵拉;抬臂操作电脑时,肩部处于外展位,肩胛提肌亦处于牵拉状态。加之颈项部感受风寒,使局部气血运行失调而发病。2.病机肩胛提肌的止点是局部应力较为集中的地方,受损原因主要与低头并轻微向一侧的姿势及局部受凉有关。如长期伏案工作、打毛衣、睡眠时枕头过高等,使肌纤维长期受牵拉,导致肩胛提肌的肌腱肥厚、结疤,挤压并刺激该部位的末梢神经而发病。当颈部过度前屈时,突然扭转颈部易使肩胛提肌起点(颈一到四横突后结节部)的肌纤维撕裂;突然过度上提肩胛,亦可使肩胛骨内上角处附着的肌腱撕裂。上述原因引起瘀血、肿胀和局部肌痉挛,出现颈肩疼痛,后期受损组织通过自身修复、机化、粘连而形成瘢痕。1.病史多有抬头、转颈等动作引起剧痛的经历,亦有无明显疼痛发作史,而只有长期伏案工作、受寒冷潮湿的病史。2.症状(1)疼痛:头颈肩疼痛、酸胀、沉重、头颈活动不便,似“落枕”。多有反复发作史头颈不能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2)竖脊肌改变: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广泛,沿竖脊肌行走方向可触及条索状改变。(3)活动受限:急性发作时,局部肌肉紧张、痉挛,颈肩部活动受限。(4)其他:部分患者有头晕症状。(1)多有抬头、转颈等动作引起剧痛的经历,亦有无明显疼痛发作史,而只有长期伏案工作、受寒冷潮湿的病史。(2)患者主要症状是肩胛提肌起点(颈一到四横突后结节)与止点(肩胛骨内上角以及内侧缘)局部疼痛或感觉异常。(3)在(2)中相应部位有局部明确压痛点。(4)触诊局部肌肉紧张,但不影响躯体运动。可触及局部皮下结节或条索样包块。(5)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1.落枕多见于青壮年,以急性颈部肌肉痉挛强直、酸肤疼痛、颈部转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多在睡眠后出现一侧颈项疼痛。胸锁乳突肌处可触及紧张条索,颈部活动障碍。2.肩周炎肩周炎压痛点主要在肩部外侧、肱骨大结节附近,主动运动障碍明显,特别是在肩关节主动外展六十度到一百二十度疼痛明显加剧,超过一百二十度疼痛反而减轻。肩周炎表现为肩部的多个压痛点,且出现多方向的主动和被动运动受限。1.治疗原则松解粘连,理筋通络,温经祛寒。2.经络与腧穴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大肠经;风池、风府、风门、肩井、大椎、肩中俞、夹脊穴、阿是穴等。3.手法操作(1)滚揉颈肩:患者正坐位,医者立于患侧侧后方。医者先以单手于患侧颈肩部行滚法,要求轻柔渗透;后继以指按法、指揉法,行于夹脊穴、膀胱经背俞穴,自上而下,以颈、胸段为主,操作三分钟。(2)弹拨颈背部腧穴、肌肉:医者于风池、肩井、风门、肺俞及颈上段脊旁阿是穴行拇指弹拨法,操作三分钟或以酸胀为度,左右交替,以患侧为主;双手栂指相叠,弹拨患侧肩胛骨内上角条索处,操作两分钟,或以患者耐受为度。(3)牵拉肩胛提肌:医者引导患者,在前、后、左、右4个方向主动活动颈椎两遍;而后一手扶患肩部,另一手推患侧头部,做头部侧屈,以牵拉患侧肩胛提肌,交替操作两遍;双手栂指同时按双肩胛骨内上角,并嘱患者后仰头部,以牵拉双侧肩胛提肌。(4)轻拿颈背部:医者施以轻柔滚法于颈背部;而后行拿法,重点提拿肩井及颈部两侧;接着以擦法施于肩背部,透热为度;最后轻叩双肩结束。(1)医者手法要求轻柔、深透、灵巧,避免粗暴。(2)患者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受风、劳累或长期伏案,以免加重病情。(3)若疼痛难忍或久治不愈,如无明确禁忌,可以考虑针刀或药物注射等进一步治疗。(4)日常注意颈项部功能锻炼,如与项争力、耸肩等动作,注意不要做背部负重锻炼。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hjrgolfclub.net/zzbx/6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