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刮骨疗伤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不过太多形象是从《三国演义》中而来,今天以正史的角度来看,刮骨疗伤的几个关键之谜。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是怎么形容这一段故事的,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关羽在水淹七军后,大军直指樊城,遭遇的是三国史上以防守著称的名将-曹仁。大家都建议趁关羽还没被包围樊城之前,搭船逃跑,虽然樊城丢失,但至少可以保存实力。曹仁也赞成这个意见,而另外一个防守大将-满宠,却反对弃城,如果樊城丢失了,那么许昌就危险了,曹仁最后决定下令守城。关羽在这背景下,亲自领兵攻打樊城。
在樊城北门,关羽立马扬鞭,让曹仁开城投降,曹仁在敌楼上,看到关羽前来,立马召集了五百弓弩手朝关羽射去,关羽躲闪不及,中了一箭,但这只箭是毒箭,不是拔出来就没事了,后来神医华佗毛遂自荐,说这箭毒已经深入骨里,如果不赶快医治,这只手臂就没用了,治疗方式就是,进行无麻药的外科手术。割开皮肉,直到看见骨头,接着刮去骨头上的箭毒,最后敷上药再缝合。结果关羽竟然一边和马良下棋,一边接受华佗的治疗,其中还喝酒聊天,好不自在。
这段故事非常精彩,把关羽的勇敢写得活灵活现,但毕竟是小说,那我们看看正史是怎么记载的。三国志关于转的记载是: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正史中关羽被射中的是左臂,罗贯中写成右臂应该是故意的,惯用手受伤可以制造紧张。接着,三国志继续说道: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最后一段跟三国演义的记载差不太多,关羽不怕痛,一边做没有麻药的手术,一边喝酒聊天。但最大的不同是,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关羽是何时中箭,被谁所射,也没有说医生是谁。而三国演义则明确地讲了是打樊城时被曹仁所射伤,医生则是华佗。但三国演义此时就出现了矛盾,樊城之战是年,但华佗去世的年份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年,一种是年被曹操所杀。两者都早于年。因此会有人说华佗刮骨疗伤是虚构的,但实际上三国志并没有说明,关羽是何时中箭的,所以不能用错误的前提去假设不是华佗。那么关羽是何时中箭的呢?
三国志把关羽中箭写在马超归附刘备后,也就是年。但三国志是写:羽常为流矢所中,陈寿用的是“尝”这个字,三国志惜字如金,每个字都有他的意思,尝就是曾经的意思,所以可以说应该是马超归附之前,也就是年以前,且被流矢所中,一定是大战役,一般街头打架斗殴是不会被记载在三国志中的,所以时间一定要符合以上两点,就是年以前的大战役。
年前刘备和孙权还没闹翻,还没发生刘备欠荆州不还的故事,因此,这只箭矢一定是曹魏射的,而赤壁之战与收荆州的战斗都发生在年,所以不管华佗是死于年还是年,都有可能为关羽疗伤,那华佗此时人在哪里呢?华佗这期间正好跟曹操请假回老家,曹操叫华佗回来,华佗不肯,所以时间上也吻合。立场两者也相同,都是反曹派的,当时华佗就已经是天下名医,名医华佗配神将关羽也刚刚好,因此华佗为关羽开刀是有可能的。那为什么三国志的《关羽传》、《华佗传》都没有记载呢?因为华佗属于曹魏阵营,他趁请假跑去敌方势力兼差,当然要低调了。曹操又是一位小心眼的主公,关羽把华佗为他开刀的事情传出去,也等于是害死了华佗。所以就以上推测,华佗帮关羽疗伤是有那么丁点可能性的。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除了参考了大量的正史外,也听说了许多的乡野八卦,有些时候这些乡野八卦的可信度比正史还要高,毕竟正史是为当权者服务。三国演义写华佗刮骨疗伤,是有可能的,只是时间上张冠李戴罢了。
最后再探讨一个问题,关羽中的毒是什么毒?三国演义写的是乌毒,三国志则没有写。其实古代战争很少用毒箭,因为毒箭的成本太高,不管是制作还是运输都非常困难,古代可没有好用的封闭容器,比如玻璃,那运输过程中一不小心自己就中毒了,且金属箭头容易生锈,箭头射进人体后很容易就引起发炎,伤口感染后就很容易造成死亡,所以毒箭在战斗中使用的机会不大。如果要用毒箭,就一定是关键时刻,例如暗杀敌方主将,乌毒,就是乌头提炼的毒。乌头是一种植物,却含有剧毒,因为可以做中药或药酒,直到现在仍有很多人因此中毒。
那以现在的医学角度看,中毒箭真的可以靠刮骨治疗么?三国演义里关羽的病症是发青肿胀、手不能动,这确实符合中毒的特征,以现在的医疗水平会注射抗毒血清,如果没有血清则会包扎伤口并清洗消毒,以防止毒素扩散,同时服用解毒中药。所以箭头上的毒不可能只留在人体的某一个部位,一定会随着血液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刮骨是不可能解毒的。但三国志确实是写刮骨疗伤,依照记载,关羽此时已经痊愈,只是下雨天骨头会痛,所以,应该只是后遗症,而不是中毒。以现在的角度来看,关羽的后遗症是外伤性骨髓炎,是因为外伤造成骨骼的损坏,时间长了又会长出“死骨”,而产生疼痛。现代也是开刀动手术,对坏死组织死骨进行彻底清除,而三国志中说的刮骨疗伤应该指的就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