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烫伤及手术后,都可能遗留疤痕。很多家长希望能够完全消除孩子的疤痕,但是很遗憾,疤痕的产生是无法避免的,也无法恢复如初。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尽可能淡化疤痕,远离伤口上的“小蜈蚣”。
很多人会问:“我受伤后就会有疤,是瘢痕体质吗?”其实,瘢痕体质的人是极少的。所谓瘢痕体质是指即使很小的伤口,都可能导致疤痕超过原本伤口的大小,并隆起于皮肤表面,局部可能伴有瘙痒及疼痛。疤痕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正常的疤痕可以理解为对伤口的加固,并非“留疤就是瘢痕体质”。
感染是疤痕的最大“帮凶”
感染会加重疤痕,定期给伤口换药是关键,应重视伤口清洁。保持伤口清洁且干燥,避免伤口感染是总体原则。
1.发生外伤后,早期需彻底清理创面,精准缝合,促进伤口愈合,避免伤口感染(外伤后清创缝合时间越晚,伤口感染概率越大)。
2.手术后,应规律换药,观察伤口愈合情况,避免感染。
切忌反复搔抓伤口
张力可以理解为伤口缝合后相互拉扯的力量,比如关节、嘴巴附近,因关节和嘴巴活动较多,相互拉扯就越频繁。另外,像胸部的伤口,因呼吸运动导致频繁的胸廓起伏,张力也会较大,疤痕也更容易增生。必要时,在术后使用减张器或减张贴作用于伤口处,可减少疤痕的增生。
伤口后期出现疼痛瘙痒,很可能是疤痕增生的初期症状,切忌反复搔抓。必要时辅助激光治疗等手段进行干预,可改善疼痛瘙痒,同时减少疤痕增生的概率。待伤口完全愈合后,适当对疤痕进行按摩及活动,有助于软化疤痕,防止关节周围的疤痕粘连导致活动受限。
“发”的食物能吃吗
中国传统医学中,对发物的定义并没有明确的阐述。鸡蛋、鸡肉、鱼虾海鲜、羊肉、狗肉等都被认定为发物,但是目前并没有研究证明,吃了它们后会对伤口产生明确的不良影响。并且,我们所说的发物其实都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蛋白的摄入不足反而会影响伤口的愈合。只要平时对“发物们”不过敏,适量进食也并无大碍。
还有很多家长担心吃酱油等深色食物会让伤口变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酱油等深色食物不会让伤口变黑。皮肤黑白与否,与黑色素的量相关,其产生原理是在紫外线的作用下激活酪氨酸酶,由酪氨酸生产出黑色素。有些非深色食物比酱油的酪氨酸含量更高。在科学研究层面上,并没有提出应在伤口愈合期避免深色食物的诊疗建议。
做好防晒措施是预防皮肤变黑的关键。紫外线是引起皮肤变黑及老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早期的疤痕应尽量避免患处暴露于紫外线下,待伤口完全愈合后可以使用防晒霜,多云天和冬天也要适当防晒。
撰文:医院整形美容科黄梦宇
版面编辑:王千惠
制作:马佳陈少雄(实习)
审核:汪萌
“星标”我,精彩不错过
国家级学生健康宣传与服务平台
新闻bchb
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