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寰院士:年生于北京,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医院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手外科专业,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年因病于北京逝世。
作为中国手外科和显微外科事业的创始人,王澍寰院士名满天下。他先后医院手外科主任、院长、名誉院长,北京市医师协会会长,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并担任《中华骨科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主编、副主编等职务。在他几十载的从医生涯中,开创性的建立、发展和推进了我国的手外科事业。他的一生是勤奋学习、艰苦耕耘、不断探索、敢于担当、为国争光的一生。
王澍寰院士(-)
年代,医院决定建立专门诊疗手部伤病的专业科室,指定由通晓骨科、敢于担当、勇于进取的青年医生王澍寰主持创建。年10月,医院手外科专业组成立,组长王澍寰,组员程绪西、张佩玉、曹宝珠。建组伊始,病区设在骨科共用的北二病房,但伤员很快增多,便转移到了中二病房,与胸外科共处,床位增到30张。次年10月,科室规模再次扩展,将南二病房改为手外科病区,有床位53张。
在手外科成立初期,随着门急诊手外伤患者的日益增多,如何让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并快速提高医生专业技术,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王澍寰等医生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解剖了大量的手标本,全面了解了手的结构,首先提出了手部“功能解剖”的理念,这是一把开启手外科殿堂的钥匙。对手外伤术后伤口感染居高不下、抗炎治疗效果不明显的问题,王澍寰通过细菌学研究掌握它们的特点及其与感染之间的联系,提出了“彻底清创”和“无创操作”等手术原则,设计了一整套刷洗肢体和清创设备,制定了一系列的操作规范。从刷洗、消毒、铺单到手术操作,规范化的操作原则在应用于临床后,在基本不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伤口感染率陡降,效果奇佳。这些原则得到手外科界的承认,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建科伊始,王澍寰要求设立患者信息登记薄,保存这些宝贵的临床资料。对于一些特殊的、疑难的和临床意义重大的病例,还建立了特殊医疗档案,包括了有关术前、术中、术后的图片和文字记录,这为以后的临床随访及科研总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通过对每一例病例的探索和经验的积累,王澍寰仅用5年时间,就推动了我国手外科领域中的临床技术趋于成熟,不仅赶超了国外手外科的30年历史,并且对某些技术方式提出了发展和改进建议。年,8个国家的20多位手外科同行专家到医院访问,王澍寰医生亲自为他们展示了美国医生首创的示指移位再造拇指手术,从开始到完成只用时50分钟,仅为原作者手术时间的1/5,让目睹者皆赞叹不已。至此,海外不少国家都知道医院有一个国际一流水平的手外科,而且做出了很多卓著的成就。
前排右起:贾淑兰、王澍寰、程绪西、刘淑芳
后排右起:韦加宁、蔡尤伯(在手外轮转)、卢家泽、杨克非、尹大庆、李延妮
年,上海六院陈中伟医生首例断肢再植获得成功,王澍寰医生受到启发,把目光投向更具挑战的断指再植上。经过认真思考,他建立了兔耳再植模型,开始了1.0mm以下小血管外科研究。当时条件的简陋和艰苦是现在无法想象的,没有无创针、线,没有显微镜,王澍寰与研究小组在库房中找到了一个老式的耳科放大镜(仅放大2倍),并且利用了眼科针和线,将一根眼科丝线分为几股试用,也曾尝试用人发做缝线,但都不适用缝合1.0mm以下的小血管。后来,在医院领导大力支持下,与当时的北京化纤实验厂合作,对无创缝合线的材料、色泽、粗细进行研制和测试,终于解决了缝线的问题。但另一个困扰问题又接踵而至,即缝线与针孔接触部位太大,严重损伤血管。为此,又在多方协调下,与当时的鞍钢工人师傅共同设计,借鉴了“拔丝法工艺”,经过多次实验,改变了传统的穿针纫线方式,采用将缝线夹在缝针针尾的办法,大大的减少了缝合时对血管的损伤。此后,该技术迅速在全国各地被广泛采用。
年初,王澍寰经过几十次在兔耳模型上的反复实验,终于完成了第一例兔耳完全离断再植成功的实验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年的《北京医学》杂志创刊号上。年,王澍寰使用自制无创针线及放大镜为一例3指离断的患者行断指再植术,术后指静脉回流发生障碍,由于没有经验,采取指腹划痕放血法,最后仅2/3示指成活。虽然手术没有完全成功,但其再一次证明断指再植成功是完全可行的,并且以王澍寰为首的积水潭手外科团队已初步掌握了这项技术。同年,王澍寰又先后为2例手指不全离断的患者实施了断指再植术,术后断指成活,血管造影证实吻合的血管通畅良好。成功案例论文发表在年的《中华外科杂志》上。
年9月,1例经腕上全手离断的急诊患者,其离断程度和伤情同国内的第1例病例几乎一致。鉴于有吻合指血管的技术功底及成功经验,缝合前臂的血管就相对容易多了,经王澍寰医生5个多小时的手术,一举成功。患者术后血循环良好,加之其他组织高标准的修复,半年后再植手的外形及功能几乎同正常手一样。这也是我国第2例断手再植成功的病例。年,王澍寰应邀赴美讲学并参加美国第36届手外科年会,在会议中当王澍寰汇报并放映到此例再植手的功能情况时,全场近名同行以热烈的掌声向王澍寰教授致敬,与会同仁赞誉其取得了“走在世界前列的成就”,并授予他美国手外科学会通讯会员(国际会员)称号以及美国巴尔的摩手外科中心、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客座教授的荣誉。年,由10名著名手外科专家组成的“北美断肢再植考察团”来华访问,当他们了解到医院于年完成家兔断耳再植、年断指再植时,美国显微外科创始人(H.Buncke)公开表示,“你们这两项成就是世界上最早的”。
年,王澍寰教授为了填补国内手外科专业发展空白,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与资料悉心整理、历经2年的撰写与修改,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手外科领域专著《手外科学》。该书对于手外科理论知识和诊疗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提出了诸多创新理念,至今仍是手外科及骨科医生的必读专著。年,王澍寰教授又亲自主持编著了《手部损伤的修复》一书,系统论述了显微外科新技术在手外科领域的应用。他一生共主编专著5部,参编15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余篇,获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卫生部级、市级一、二、三等奖9项,并被北京市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年获何梁何利医学科技进步奖。
建科伊始,王澍寰医生就清醒地意识到,“学科持续发展、永远走在学术前列,没有人才不行”。手外科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如何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无任何经验、样板可借鉴、参考。院、科领导根据手外科的专业特点以及医生组成,提出了多级、重点、有针对性的专科人才培养计划。多级,即根据医生年资,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重点,即对优秀的医师采取更为严格和特殊的培养。对住院医师实行24小时在院制,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临床经验,尽快地提高其专业技能,为年轻医师搭建一个高的学习起点,使其诊疗思路、理念更专业、更先进。在培养本科人才的同时,王澍寰教授还把眼光放到了全国,想到了我国手外科事业的发展与壮大。迄今为止,到医院手外科进修的医生已达余人次,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了手外科领域著名专家学者,这些专家为中国手外科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还有不少学员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伊朗、印度、土耳其、波兰、法国等国家,国际间的交流促进了手外科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王澍寰院士曾寄语:“手外科医生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操作技术、周密的思考能力、坚韧不拔的意志、耐心细致的工作”。
为了促进中国手外科专业的发展,更好地普及手外科专业知识和技术,在王澍寰教授的主持和倡导下,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成立了手外科学组,由王澍寰教授出任第一任组长。年,手外科学组晋级为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王澍寰教授被推选为第一任主任委员。年王澍寰教授创办了《手外科杂志》并担任主编,年该杂志正式更名为《中华手外科杂志》,王澍寰教授被推选为第一任总编辑。
王澍寰院士是中国医学界公认的在学术上具有很深造诣的手外科、显微外科专家,对中国手外科和显微外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学术交流并开展讲学,为中国手外科及显微外科争得了诸多荣誉。他通过勤奋学习,树立了救死扶伤的理想信念;通过艰苦耕耘,创建了中国的手外科专业;通过不断探索和长期不懈的努力,实现了世界上最早成功的断指再植;他的敢于担当,为中国的手外科医师搭建起了普及专业知识的桥梁。王澍寰院士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手外科技术的进步奋斗了一生,是当之无愧“中国手外科之父”,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手外科医生向着更高、更新的目标不断挑战。
(特别鸣谢:医院陈山林教授、武竞衡教授)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澍寰,卢家泽.兔耳血管吻合的动物实验[J].北京医学,,1(1):20-22.
DOI:10./j.-..01..{WANGShuhuan,LUJiaze.Animalexperimentsofvesselanastomosisofrabbit’sears[J].[BeijingYiXue[BejingMedJ(ArticleinChinese;Noabstractavailable)],,1(1):20-22.DOI:10./j.-..01..}
2.卢家泽,王澍寰.指动脉吻合术的初步经验[J].中华外科杂志,,13(2):-.{LUJiaze,WANGShuhuan.Thepreliminaryexperienceofdigitarteryanastomosis[J].ZhonghuaWaiKeZaZhi[ChinJSurg(ArticleinChinese;Noabstractavailable)],,13(2):-.}
3.王澍寰,程绪西,卢家泽,曹宝珠.前臂创伤性完全离断再植术(一例报告)[J].中华外科杂志,,13(10):-.{WANGShuhuan,CHENGXuxi,LUJiaze,CAOBaozhu.Forearmtrauma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