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3日是全国第22个“爱耳日”,今年“爱耳日”宣传教育主题是:“人人享有听力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听力残疾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之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青少年听力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人口的健康状况,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听觉器官对各种不良刺激十分敏感而且容易受到伤害。耳聋一旦发生,对青少年最大的伤害是影响语言发育,其次是造成智力发育迟缓,长大后难以融入主流社会。因此有关专家提醒广大青少年朋友和家长,预防耳病的关键在于“听力好的时候注意保护、听力下降时尽早进行干预”,不要因为年轻时听力较好而忽视对耳朵的保护,耳朵通常在不知不觉中受伤害。为了预防耳病的发生从而保持正常的听力,应该重视青少年时期的听力卫生和保健,养成良好的爱耳护耳习惯。1.避免噪声伤害尽量少用耳机听音乐、英语或接听手机,并避免长时间上网。近年来导致听力障碍的诱因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感染性耳聋在50-60年代是听力致残的主要病因,现在噪声则成为了影响人们听力的主要杀手。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不健康的时尚——许多青少年不分昼夜的戴耳机听随身听、CD、MP3,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喜欢到音响很高的舞厅或酒吧玩耍。有些青少年为了突击英语听力,一天到晚不间歇地戴着耳机练习。一项调查显示,对多名年龄介于6至19岁的儿童与青少年长达8年的研究发现,有12.5%的人的听力检查发现有噪音性听觉阈改变。而这些由于随身听、蹦迪、放鞭炮等造成听力下降或耳聋的患者,经过治疗后,虽有好转,但大都不能彻底恢复。针对这种噪音性耳聋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的趋势,专家建议青少年在“享受”现代高科技的同时不能忽视耳朵的健康,使用耳机听CD、MD、MP3时不要把音量调得太大,使用耳机的时间每次不超过一个小时,如果持续使用耳机,应该每隔半小时拿掉耳机,让耳朵适当休息一下。青少年应少光顾电动游乐场、溜冰场、KTV、迪厅和酒吧等噪声环境。远离蹦迪、放爆竹等超高分贝的场所;尽量减少暴露在噪声环境的时间。2.避免外伤损害最主要的就是纠正不良的挖耳习惯。日常生活中除了纠正不良的挖耳习惯外,还应注意不要将一些细小物品如豆类、小珠子等塞入耳内,以免造成外耳道黏膜损伤、感染。另外青少年之间打闹、逗趣时,要小心避免碰伤耳道,引起感染,从而使听力下降。避免头部受到外伤,否则容易波及内耳,严重的会使耳膜破裂,影响听力。参加跳水运动时,注意不要让耳朵直接接触水面;遇到燃放鞭炮,应距现场3米以外或用手捂住耳朵;乘飞机时,要注意反复做吞咽动作,以调节中耳内外气压,减少因气压急剧变化所可能造成的损伤。所有这些都有助于保护耳朵,避免外伤性耳聋的发生。3.避免游泳性耳炎游泳是一项非常好的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加强心肺功能,增强体质,还具有减肥护肤的功效。不少青少年游泳后耳道进水时,喜欢自己用手指或棉花棒乱掏,这样做非常危险,因为这样会损伤外耳道壁、鼓膜,引起外耳道炎或中耳炎的发生,严重时损伤听力。正确的方法是将头偏向一侧,用手向后上方牵拉耳廓,并单腿跳跃,可使耳内的水流出来。再用清洁的医用棉花轻轻地擦干耳道,耳道皮肤被水浸泡过久或擦耳时受伤,则常可产生疖肿,如果耳朵进水自己无法处理时,应及早就诊。希望通过我们此次的宣传活动能使更多的人了解爱护耳朵,让大家对此重视起来,更多的参与到保护耳朵的行列里来。撰稿:李春慧审核:魏金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hjrgolfclub.net/yczz/6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