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科胸腰椎小关节紊乱推拿治疗

骨错缝骨错缝也称骨关节错缝、关节错缝,是指构成关节两骨的接触面,因外力作用引起微小错位,进而分发疼痛、功能障碍且不能自行复位的疾病。也有学者称之为关节半脱位,如桡骨小头半脱位、骶髂关节半脱位等。中医伤科很早就有与“骨缝”有关的记载。《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记载:“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见大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谓:“盖骨离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则不待旷日迟久,而骨缝即合。”由此可见,骨缝属于解剖概念,是指骨关节之间的正常间隙,骨缝可散见全身关节。在中医古籍中可以找到与“骨错缝”相关的描述主要有“骨缝开错”、“骨缝参差”、“骨缝裂开”、“骨缝间微有错落不合缝”等。其语言描述虽不尽同,但表达的意思大体相同,都是指骨关节位置发生微小移位所引起的伤科疾病。从人体解剖结构角度讲,凡是关节只要外力达到一定程度,都能发生关节的完全脱位、半脱位或关节的微小移动。因此,关节错缝的发生机制多是由外力引起的。1.间接外力间接外力是引起关节错缝的主要原因,如强力扭转、牵拉、躲闪、过伸等,凡超过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均可使关节囊或韧带拉断、拉松,“筋不束骨”而成关节错位。关节错位后,关节囊和韧带可拉紧锁住,而使错缝关节不得自行复位;或错缝时,关节内产生负压,将滑膜吸入关节腔内,阻碍关节自行复位;或关节本身病变,如剥脱性关节炎、关节退变等,错缝后受到阻碍而不能自行复位等。2.直接外力由于打、挫、撞、砸、扎、碾等直接外力引起的关节错缝,是比较少的。如果外力直接作用于关节,因而伴发严重的肿胀或破皮伤等,而忽视了可能存在的关节错缝,如腕间关节、腕掌关节、跗骨间关节、跖跗关节等。在新伤时未予重视,而使错缝被误诊或漏诊,则可造成伤愈后,疼痛不能解除的遗留症。3.混合作用力由于人体遭到外力(直接或间接)后,机体会产生不自主的维持平衡的肌力,以致肌力与外力相结合作用于关节,发生了强大的扭转及剪式应力,导致了关节错缝,如肱桡关节错缝与肱二头肌的密切关系,骶髂关节错缝与腘绳肌、股直肌的关系,腰椎小关节错缝与竖脊肌的关系,肋横突关节错缝与提肋肌的关系等,都是由于体位与肌肉拉力相结合,而使关节发生错缝。1.病史在轻度外伤后,有明显的关节突然不能活动的病史,或在某个体位动作后,突发局部疼痛病史。2.疼痛关节错缝后主要症状就是疼痛,有时在局部,有时在远隔部位,一般痛点不十分清楚,只能诉说某个区域但不具体。当关节处于静止,不活动时,仅有轻度疼痛或无痛,但关节活动时疼痛明显。对疼痛的关节施以外力或牵拉、或挤压、或扭转、或推拉、或叩打时,均可重复出现患者主诉的疼痛。在脊椎有错缝时,除特定活动疼痛外,尚可因呼吸、咳嗽、大便等动作,引起疼痛。3.酸、麻、胀、困、窜等感觉由于关节错缝后,筋必出槽,以致牵扯各种“筋”,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如与神经有关,可产生颈椎病样麻痛症状;如与肌肉有关,可产生酸胀感;如与韧带、筋膜、肌膜有关,可产生窜胀感等,但一般不产生麻木感。4.功能障碍关节错缝后,容易引起相关关节的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错缝可以与其他损伤同时存在,因此直接外力所造成的功能障碍,容易与外伤后因其他损伤所致的功能障碍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时,需注意体形、肿胀、畸形、功能障碍,并强调触诊的重要性与试验手法的运用。1.体形由于错缝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患者必然处于不自主的保护状态,而产生一种强迫体态,以使疼痛尽量减轻,或使关节僵直在某种位置,以保持不痛,如项强、屈背、垂肩、跛行、脊柱侧弯,以及不敢正坐位,不敢深呼吸,不能弯腰等体态。2.肿胀除同时合并直接暴力的软组织损伤外,多数错缝关节不发生肿胀,如有肿胀一般也很轻微。3.畸形由于错缝引起的肢体畸形均不十分明显。4.关节活动障碍要仔细检查关节活动的程度及受限的方位,与错缝定位以后治疗手法有关。5.触诊仔细检查“痛”点;摸清隆突的高低,并与健侧做对比;触摸软组织的厚薄程度、软硬程度、有无条索、筋结的形态等等。6.影像学检查X线、CT等检查,一方面可以排除骨关节的其他器质性病变;另一方面,通过仔细测量,与健侧对照,可发现错缝一毫米的特征,进而明确诊断。7.试验手法在关节错缝可能性较大时,可通过试验性手法纠正错缝关节。试验手法即通过并观察手法的疗效用以错缝诊断,此时手法要求必须具备熟练、轻巧、准确、基本无痛、快速等特点。1.手法治疗关节错缝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法复位,目的是纠正错缝的关节。一般在关节错缝手法复位前,首先要患者摆好体位,必要时需要做一些放松性手法,使其肌肉充分放松,以配合复位手法。手法复位要突然,一次成功。在关节正确复位后,可做一些辅助疗法,如固定、练功、用药等,以加强关节的稳定和加速关节功能的恢复。(1)手法前的准备1)语言的交流:明确诊断后,要向患者说明病情,以及将要采取的治疗方案,让患者尽量配合,全身放松,不要紧张。因为任何轻微的肌肉或情绪的紧张,均可使“复位”手法失败。2)合适的体位:不仅要求患者情绪放松,而且体位也应松弛。在操作复位手法时,需令患者处于指定的体位下,以便使机体及错缝关节均处于松弛状态。3)详细的触诊:在施以复位手法前,还必须充分触诊,仔细触摸和领会痛区和周围的病变。如在骨关节部位,骨骼端有无隆凸点、有无下陷点、骨突有无歪斜、骨隆凸部的软组织有无增厚等。(2)手法步骤:关节错缝的手法治疗一般分为理筋手法、复位手法两步进行。理筋手法目的在于减少患者疼痛感,使肌肉达到满意的放松效果。复位手法是治疗错缝的关键,手法操作的方式需根据关节的解剖特点、损伤机制、病程新旧等决定。(3)复位手法的原则:虽然不同关节的解剖结构不同,关节错缝的复位手法操作方法差异较大,但其原则是一致的,即隆凸者扳压之,下陷者端提之,歪斜者推压之,错缝者合缝之。(4)复位手法的要求:稳、准、急、效。1)“稳”是轻巧、稳妥,使患者无痛,不紧张。2)“准”是手法力点准确,应力集中于一点。3)“急”是手法娴熟,动作干净、利落,快速合缝,快扳快停,扳即停,手法动作轻巧,力量适当,不可过力或过重,不可造成关节周围软组织新的损伤。但扳法又必须使用暴发力,瞬间使错缝复位,一次成功。4)“效”是指速效,即刻见效,手到痛减,甚至手到痛消。(5)手法治疗陈旧骨关节错缝的注意事项:对陈旧性骨错缝,由于筋肉挛缩和粘连,合缝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施以一般舒筋等手法外,还需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使错缝关节周围的粘连得到松解,才有可能获得复位;二是重复操作,由于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所以在错缝关节初次复位后,有自然恢复到原错缝位置的趋势,因此在复位治疗后,只要关节局部仍有“隆、厚、痛”,就需要重复复位手法,直至疼痛消失,有时虽有“隆”,而无“痛”,即为康复。2.固定治疗错缝的骨关节复位后,很多部位不需要固定,多数关节只要体位合适,错缝关节即可稳定,但也有少数关节需要采用器具固定以维持关节的稳定,固定器具随症而定,如木板、硬纸板、布绷带等均可酌情选用。3.功能锻炼全动关节损伤后,周围组织出血较多,如不期进行功能锻炼,关节易粘连,而影响关节活动。半动或微动关节损伤后,出血少,虽有关节周围粘连也不妨碍功能,随着损伤的修复,关节的活动功能即可自然恢复。4.药物治疗(1)外用药:复位后肿胀不消除,或者晚期关节活动欠佳者,可选用外用药物消肿散瘀,早期可用金黄膏、乌龙膏等,晚期可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洗伤药等。(2)内服药:以活气血、补肝肾、舒筋续损为主。常用方剂有:活血丸、补筋丸、定痛和血汤、壮骨丸等。胸椎关节突关节错缝胸椎关节突关节错缝又称胸椎小关节错缝,是指上一胸椎的下关节突与下一胸椎的上关节突所构成的椎间关节,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侧向错移,引发疼痛与功能障碍,又称胸椎后关节紊乱症,是引起胸背痛的常见原因。本病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往往因搬提重物时姿势不良,躯干用力扭转或因强力挤压而发生韧带撕裂、小关节位移等。胸椎关节突关节是胸椎后关节、肋椎关节的总称。1.胸椎后关节胸椎棘突细长,向后下方伸出。胸椎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后而偏外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前而偏内下,相邻胸椎的关节面组成胸椎后关节,又称为关节突间关节。2.肋椎关节胸椎椎体两侧后部有一到二对肋凹关节小面与肋骨小头相连。因第二到九肋骨小头上移,与上一节胸椎体构成关节。故胸二到九椎体两侧各有一个上半关节面和一个下半关节面。胸椎横突尖端的前面有一接肋骨结节的关节面,即横突肋凹。每个肋椎关节包括肋骨小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1)肋骨小头关节:由肋骨小关节面与胸椎肋凹相对构成,关节囊由放射性韧带加固。第二到十肋,每一肋骨小头同时对应两个胸椎的肋凹;第一、十一、十二肋骨小头,仅与相应的一个胸椎体上的独立肋凹相对,结构较前者单纯。(2)肋横突关节:由肋骨结节关节面与相应的胸椎横突肋凹构成。肋横突关节只限于第一到十肋,第十一、十二肋不与第十一、十二胸椎构成肋横突关节。3.神经分布胸神经、胸段脊髓发出的胸脊神经共有十二对,在同序椎下缘穿出,即分为前、后支。前支除胸一神经参与臂丛,胸十二神经参与腰丛外,其余均不成丛,称为肋间神经,行走于肋沟内;后支向后进人背部,分成内侧支与外侧支,支配背部的部分肌肉、关节及项、背、腰、腹部的部分皮肤感觉。胸椎的连接由于胸廓组织的加固,比颈、腰段脊柱稳定,并且活动度较少,在一般情况下不易引起损伤。但由于胸椎周围的软组织比较薄弱,随着胸椎间盘及其椎间軔带等组织的退变,胸段脊柱的稳定性减弱,增加了损伤的机会。如受到强大外力的挤压,用力过猛的扭转,或睡眠姿势不当等,均可造成胸椎后关节、肋椎关节的错缝移位,进而刺激肋间神经或胸神经后支,出现急性背、胸部疼痛。久之,这些错位的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改变,引起慢性背部疼痛。1.病史本症常发生于体力劳动者,本症的发生多有躯干用力扭转或挤压性外伤史。2.症状患者多主诉单侧(或双侧)背肌剧烈疼痛,偶有向肋间隙、胸前部及腰腹部的相应部位放射性疼痛,患者常不能仰卧休息,深呼吸或咳呛时痛剧。慢性劳损多有背部酸痛及沉重感,久站、久坐、过劳或气候变化时症状加重,但一般无放射性疼痛。(1)有外伤病史,背部急慢性疼痛等临床表现。(2)在急性期,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在慢性期,一般无运动障碍。(3)触诊时可发现患椎棘突略高或偏离脊柱中心轴线,患椎棘突旁压痛;附近肌肉紧张或有硬性条索,棘上軔带肿胀或剥离。如胸脊神经受累,在患椎棘突旁开两厘米再向上一厘米处按压时,可出现向伤侧相应区域的放射痛。(4)X线检查有利于本病的诊断,能够排除胸段脊椎的其他疾患,如胸椎结核、肿瘤等。本病应与强直性脊椎炎、胸椎结核等骨病相鉴别。1.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颈、臀、髋部疼痛以及关节肿痛,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实验室检查HLA-B27阳性率较高。X线检查可见骶髂关节软骨的下骨缘模糊、关节间隙模糊及关节融合等。(2)胸椎结核:胸椎结核是因结核感染引起的椎体病变,患者会有午后低热、疲倦无力、食欲减退、盗汗等全身中毒症状。患处出现局限性疼痛,可沿脊神经放射,胸廓受累后,可出现胸廓扩张障碍。X线检查可见椎旁出现大片密度不均影,常常是骨破坏和硬化并存,并可见死骨;椎间隙变窄或消失,边缘模糊。1.治疗原则纠正错位的关节突关节是手法治疗的主要目的。在手法复位之前,应先按摩局部,理筋放松,以缓解肌肉痉挛,然后予以手法复位。2.手法操作(1)按揉理筋:先以点按揉、搓擦等轻手法施于胸椎两侧软组织,要求力度轻柔,使患者充分放松,以缓解肌肉痉挛,疏通经脉,减轻疼痛。(2)复位手法:胸背部软组织放松后,根据损伤形式,采取与暴力方向相反的力,借力使错位的关节突关节复位。1)掌推复位法:患者取俯卧位,胸部下置一薄枕,双手紧抓床头。助手握住患者双踝进行对抗性牵引。对过屈位损伤者,医者双掌相叠,掌根部按压于患椎略后凸的棘突上,另一手掌叠于前掌之上;当助手牵引时,两手轻巧施力向下按压。当闻及一声脆响或感棘突移动时,复位成功。对过伸位损伤者,患者体位同前。同样在助手牵引下,医者两手分别向头、臀方向斜推,闻及弹响,表示移位的关节突关节已复位。2)膝顶后扳法:患者取坐位,两手指相互交叉,置于颈项部,两肩、两肘向外展开。医者立于患者背侧,一足踩住凳子后侧,同时膝部顶住患处,双手把持患者双肘;膝顶向前,双手顺势后扳,三点轻微用力,常可闻及一声弹响,则错缝关节得以复位。本法适用于屈曲位损伤者。3)旋转复位法:患者坐于方凳上,双足分开与肩部等宽。以棘突向右侧偏为例,助手面对患者站立,两腿挟持住患者左大腿,双手压住左大腿根部。医者立于患者身后,以右手从患者胸前向左伸扳握患者左肩,右肘部卡住患者右肩,左手栂指用力顶推偏向右侧棘突;然后让患者做前屈、右侧屈及旋转动作,医者拇指顺势用力将棘突向左上方顶推,可感到拇指下椎体棘突有轻微移动,并伴有“咔哒”的响声。检查偏歪棘突已纠正,上、下棘突间隙等距,表示复位成功。复位后即可活动。如复位后,患椎处仍有筋结或者有条索状物等异常改变,可再次进行局部理筋手法,如揉、按、滚、推等手法,以理筋活血,缓解肌肉的痉挛状态。(1)新发的胸椎小关节错缝复位后不需要固定。陈旧性错缝复位后应仰卧硬板床,休息两到三周。(2)复位后,可配合局部热敷、理疗等。腰椎关节突关节错缝腰椎关节突关节错缝又称腰椎后关节错缝、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是指外力或扭伤等原因,造成腰椎间关节突关节的错位或其间的滑膜嵌顿,进而引起腰部剧烈疼痛和功能障碍。常由于脊柱扭伤而发生急性腰椎关节突关节错缝,也可由于急性期失治、误治而形成腰椎后关节炎,进而引起慢性腰痛。该病为临床多见的一种疾病,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腰椎关节突关节又称腰椎间关节或小关节,是由相邻位椎骨的上、下关节突构成的关节,属滑膜关节,周围包以薄而紧的关节囊,关节囊分为两层,外层是纤维层、内层是滑膜层。关节面排列常为四十五度斜位或近矢状位,腰五到骶一椎关节面的排列近冠状位,是一种摩动关节,允许两椎骨之间做一定范围的活动。关节突关节的主要作用是稳定脊柱和引导脊柱运动的方向,并阻止脊椎滑脱。腰椎关节突关节破坏,可引起腰椎不稳和腰痛。此关节增生肥大,可使椎间孔相对变小而压迫脊神经。由于腰部负重和活动度大,故后关节的损伤机会较多,常发生于腰3以下的椎间关节。如腰部慢性劳损或反复扭伤,可致后关节发生损伤性炎症改变,产生下腰痛或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当腰部突然转动时,易造成后关节的错位或其间的滑膜嵌顿,而引起难以忍受的剧烈腰痛。1.关节突关节滑膜嵌顿多发生于腰骶关节,与该处关节面排列有关。腰骶关节面介乎于冠状位和矢状位之间的斜位,关节松弛,活动度大,可作屈伸、侧弯和旋转运动。当腰部做前屈旋转动作时,可使关节间隙加大,滑膜突向关节腔。在腰部突然伸直时,滑膜被嵌夹于腰骶关节面之间。关节囊有脊神经后支的神经末梢分布,故一旦发生滑膜嵌顿,即可出现难以忍受的腰痛。2.关节突关节错位常在腰部负重或激烈运动时,由于不在意的扭转、闪腰,使脊椎扭斜,腰肌紧张,关节囊、韧带受到牵拉,使后关节移位,引起剧烈腰痛,其疼痛程度较滑膜嵌顿轻。3.关节突关节炎关节突关节炎又称后关节劳损,多因前者处理不当,或因椎间盘变性,引起后关节负重的增加。当腰部后伸活动时,上、下关节突间关节面发生冲撞而受阻,由于反复撞击、磨损,使关节面软骨破坏。长期的不良刺激,造成关节面硬化,关节突变尖锐,关节滑膜增厚,引起腰部疼痛和僵硬。习惯姿势不良,可对后关节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久之则可出现慢性腰痛。1.病史本病常发生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且多有腰部前屈旋转或扭闪受伤史。2.症状(1)腰部剧痛、刺痛或顽固性酸痛,疼痛局限于受累关节突以下,可有向一侧臀部、骶尾部的放散性疼痛。少数病例可向下肢膝平面以上扩散,但疼痛部位较深,且区域模糊。久病患者或长时期固定一个姿势工作者,腰部可出现僵硬,疼痛加重。症状轻重与气候变化有关。晨起时腰部剧痛、僵硬,轻微活动后疼痛减轻,过劳后又使疼痛加重。休息加重,活动减轻是本症之特征。(2)脊柱前屈及后伸活动障碍明显。滑膜嵌顿时,可产生固定性的腰椎后凸或平腰侧倾位;俯卧时多采用腹部垫枕,拒绝别人搬动;站立时须髋膝关节半屈位、双手扶膝支撑腰部。因腰低部筋肉明显紧张,压痛点不易查出。(1)有急性腰部扭闪外伤史,或慢性腰部劳损史。(2)腰下部剧痛,或单(双)侧腰肌酸胀疼痛,可引起臀部、骶尾部或大腿上部牵扯样疼痛;腰椎后关节错位或滑膜嵌顿时,腰部正常生理曲线异常,站、坐和屈伸活动时疼痛加剧。卧床休息翻身时痛剧,轻微活动或改变体位后疼痛减轻。(3)触诊时,腰部筋肉紧张、僵硬,急性者更显著,痛点不易查出。肌痉挛缓解后,患椎棘突或关节突部压痛。直腿抬高受阻,一般无神经刺激性体征。(4)错位整复或嵌顿解除后,腰部疼痛可缓解。1.急性腰扭伤急性腰扭伤与本病的发病机制相似,两病常合并存在。但急性腰扭伤以腰肌、胸腰筋膜损伤为主,其特点表现为疼痛部位以腰椎椎旁竖脊肌起止点或髂嵴后部为主,腰部活动各方向均受限,应注意鉴别。2.腰椎棘间、棘上初带扭伤腰椎棘间、棘上韧带扭伤与本病的发病机制相似,两病常合并存在,前者压痛点多在棘突间,直腿抬高试验和屈膝屈髋试验可呈阳性。1.治疗原则手法治疗可分为两步:第一步采用理筋手法,按摩松解紧张的软组织;第二步采用复位手法,纠正关节紊乱,解除滑膜嵌顿,以迅速消除疼痛,恢复正常功能。2.手法操作(1)理筋手法:急性者,应嘱患者俯卧位,在伤病局部施手掌抚摩、轻揉手法三到五分钟;而后用双手栂指沿棘突两侧由上而下,再自下而上来回推按数遍,使紧张、痉挛之筋肉松软后,选用复位手法操作。(2)复位手法1)斜扳法: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髋、膝关节屈曲,健侧髋、膝关节伸直。医者可立于患者前侧或背侧,一手置于其肩部,另一手置于其臀部,两手相对用力,使患者上身和臀部做反向旋转(肩部旋后,臀部旋前,同时令患者腰部尽量放松),活动到最大程度时,用力做一稳定推扳动作。此刻往往可听到清脆的弹响声,腰痛一般可随之缓解。2)牵拉法:患者取俯卧位,一助手从患者双腋下拉住患者,或嘱患者两手拉住头侧床沿。医者抓住患者两踝关节或一侧踝关节,做对抗牵引,持续一到两分钟,再慢慢松开,重复数次;最后用力将下腰快速的上下牵拉数次,使牵拉力传递至腰部关节,使其复位。3)坐位脊柱旋转法:患者端坐于方凳上,两足分开与肩等宽。以右侧痛为例,医者坐或立于患者之后右侧,右手经患者右腋下至患者颈后,用手掌压住其颈后,拇指向下,其余四指扶持左颈部,同时嘱患者双足踏地,臀部正坐不要移动,医者左拇指推住偏歪的腰椎棘突之右侧压痛处。一助手面对患者站立,两腿夹住并用双手协助固定患者左大腿,使患者在复位时能维持正坐姿势。然后医者右手压患者颈部,使上半身前屈六十度到九十度,再继续向后内侧旋转,同时左拇指向左顶推棘突,此时可感到指下椎体轻微错动,有“咔哒”响声。最后使患者恢复正坐,医者用拇指、食指自上而下理顺棘上韧带及腰肌。(1)手法复位后,嘱患者卧床休息三日,一周内勿做腰部前屈及旋转活动。(2)术后急性症状可即刻缓解,但可遗留一些残余的疼痛及腰部僵硬感(为后关节滑膜反应所致),可在受伤关节局部加点按及揉搓手法,配合局部湿热敷或醋离子导入,数日后症状可消失。(3)加强背伸肌功能锻炼,有助于巩固疗效和预防复发。(4)注意腰部保暖。附:腰骶关节错缝腰骶关节错缝是指外力或扭伤等原因,造成腰骶关节的错位或关节间的软组织嵌顿,进而引起腰骶部位剧烈疼痛和功能障碍。本病是引起急性腰痛的常见原因,临床较为多见。腰骶关节位于腰椎最下部,与骨盆构成关节,负重大、活动多,为躯干活动枢纽,经常处于运动状态,故易受损伤。如第1舐椎隐裂或腰骶角过大等先天畸形,极易造成腰骶关节错缝。当局部软组织肿胀刺激腰低部神经根时,可引起反射性下肢疼痛。本病与腰椎关节突关节错缝的临床表现类似。所不同的是腰骶关节错缝的疼痛部位和功能障碍的表现。1.疼痛疼痛部位和压痛点均以腰骶关节为中心,可牵涉周围软组织疼痛。触诊时需仔细分辨。2.功能障碍根据损伤机制不同,一般表现为屈曲和过伸的活动受限并伴疼痛。病情较轻的可能只表现为屈曲或过伸时的功能障碍;病情较重时两个方向均受限。本病鉴别诊断与腰椎关节突关节错缝相类似,需要与腰肌损伤所致的急性腰扭伤及腰椎棘间、棘上韧带扭伤相鉴别。1.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原则、理筋手法与腰椎关节突关节错缝相同,但复位手法有所不同。2.操作手法(1)理筋手法同“腰椎关节突关节错缝”。(2)复位手法1)背提法:患者后伸受限、疼痛。令患者坐于凳上,医者以胯顶住痛区,两手将上身抱紧略上提,待患者肌肉放松时,遵循腰部背提法要领突然向后上方背提起,可感到关节响声。背提后轻轻放下。患者后伸功能即可恢复,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左右倾功能受限疼痛者亦可用此法,只是以胯抵健侧腰胁部上提。2)搭提法:患者前屈受限疼痛。令患者站立,医者与助手在患者前方左右侧相对而立,各以右手相互握紧腕部,贴患者小腹部,令患者弯腰俯于两人手上,向上提起。提后令患者直立。患者如屈受限及疼痛症状消失或有明显减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hjrgolfclub.net/yczz/65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