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现在哪里就诊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12/9307315.html技能大赛总决赛参赛人员专访——仅供南大医学生内部交流(图少字多,纯干货)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技能竞赛总决赛已经落下帷幕,更多大赛背后的东西吸引南大医学生的目光。技能大赛到底怎样,难度如何,方向何在,记者团带着一个又一个问题专访本次大赛相关老师、学生,希望给您带来更多的有用信息。请注意哦,以下内容仅供南大医学生内部交流哦!先看看裁判长和领导怎么说:裁判长本次全国总决赛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临床,所有题目的设置都最大程度考虑到与临床诊疗的结合,已经不再是以前简单的医学基本技能考核,而更多的是考核医患沟通,团队合作,临床决策等多方面临床能力。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刘志红以培养杰出的领导型临床学家和医学科学家为目标的南京大学医学院,有必要站在全国的医学舞台上去展现我们学院的实力。南大医教学副院长沈苏南南大医教学副院长沈苏南向记者表示尽管这是我们第四次参加大赛,不管是在对于参赛队员培养模式还是带教老师团队的建设还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注重临床技能还要将精力放在医学研究上,这让我们的学生在准备时间与精力上与其他学校产生了差距。但是,南京大学的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骄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之后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令学院老师与领导感到欣慰。在大赛中,同样暴露了我们在临床教学方面的不足。这也正是我们参加技能大赛的目的,那就是通过技能大赛的竞技,不断提高我们医学院临床教学水平,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对于参加比赛选手来说,又有怎样的体会呢?南大医记者团也有幸在赛后第一时间专访了代表我们医学院的四位选手。孙锋本次总决赛最大的体会就是题目贴近临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也是这些题目,我觉得这些题目可以让学弟学妹对于技能大赛的难度有较为具体的理解,当然这些题目只是通过本人回忆后的版本,所以只用于与学弟学妹进行分享。儿童腹泻问诊与门诊病历书写;断肢保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与腰穿;胎盘剥离;体表肿物切除;三叉神经痛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与体检;五岁儿童肠道准备与灌肠;股动脉血栓问诊及体格检查;腰穿;后穹窿穿刺;吸毒人员采血及职业暴露处理;支气管激发实验急救;麻醉相关理论题;ASA评分;全麻检测项目;脚趾间真菌取材镜检及理论题;骨牵引;中心静脉置管断肠肠外营养;烧伤中心静脉置管等等。赛后,记者王志龙通过赛场内解说,简单记录了部分赛题,仅供大家参考。半决赛:离体胃道具;胃壁切开置管;关腹操作;晨起四肢无力,昨日吃西瓜、诊所处理加重、颅神经阴性,病理征阴性。近段肌力2级,远端1级。要求参赛者进行处理(做心电图、采血,右肢静脉通道、腰穿?鼻饲胃管?低钾?);骨科,多发伤左下肢胫腓骨骨折、钉子固定、手术消毒铺巾,穿脱手术衣。复赛:儿科服用蚕豆后昏迷送诊,要求处理;头皮外伤缝合,但直接缝是缝不上的+眼结膜1-2cm缝合;腹腔镜手术剥葡萄皮。姜恩泽个人觉得如果想在这种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实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在训练过程中,要多培养自己的临床思维和随机应变能力,在比赛中很多状况和器材是从来没有见过的。题目给了大家很大的选择度,很有临床真实场景的感觉。虽然有些遗憾,但还是受益颇多。杨娜此次比赛给我的影响包括以下几点:1.我们第一站考的是门诊问诊一个腹泻的患儿,并书写门诊病例。对于这样一个非常常见的情景,该如何在6分钟内完成呢?我们对于住院病人的问诊和大病历的书写非常熟悉,但是当不了解门诊的问诊方式时应该如何应对?这考验了临场应变能力。2.破除惯性思维,比如第二站是一个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此时首选的诊断方式是什么?我们考虑做我们常做的腰椎穿刺,因为我们看到了赛场的模型。然而,更好的方式是选择看CT,这样更符合临床实践,而且不是有创操作,减小病人所承受的风险。3.能够联系生活。耳鼻喉考到一个吃鱼后喉部有异物感的患者的处理。通过间接喉镜的观察并未发现喉部有任何异物,此时该如何处理?如果能联系我们的生活感受,就知道有时候吃鱼咽喉部被划伤也会有异物感,并不一定有异物嵌顿,此时应该告知患者并继续观察。4.面对问题时应该如何进行团队合作。有一站考的是一个做支气管激发试验出现支气管痉挛的患者的处理,三个人一起处理,而题目没有明确指出让谁来指挥。这个时候应该立即分工,一个人负责检查患者并分配任务,另外两个人配合进行操作,在比赛的时候压力非常大,能高速有效的执行任务的队伍并不多。5.辩证思维。我有一个单项操作是处理一个既往有支气管痉挛病史,喝粥后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在进行操作之前题目要求写出此时应该进行的操作,那么,导致呼吸困难的病因与既往史相关还是只是喝粥呛到了呢?通过分析,该患者此次没有诱发支气管痉挛的诱因,更有可能是喝粥呛到了,应该立即进行吸痰操作。题目看起来都很普通,但当在临床遇到以后,快速诊断并进行处理需要长期的临床训练,这次比赛通过这些题目让我意识到自身思维的空缺,让我大致确定了未来临床工作的倾向,这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比赛,能够参加此次比赛是我医学生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赵浩然其实我的收获和ABC选手基本一样,最后D不上场比赛,可能体会不到赛场竞技的紧张感,但是我们赛前的训练和准备是一样的:这四个月的训练,相对实习来讲更有意义。作为学内科的我来说,首先是巩固了诊断学和内科知识,毋庸置疑这些是医生的基本功;其次接触了很多其他学科的操作,比如外科的切开缝合打结,儿科喂养,妇产的刮宫上环,耳鼻喉眼科的检查,各种染色等等,当然还有和这些操作的相关知识,虽说它们以后和我的专攻没关系,但这对于拓展内科医生的思维广度很有帮助;最后很多东西还是实习期间不可能上手的,比如腹腔镜、阴道分娩、开关腹,都真的很有趣。我始终认为,比赛不是目的,重要在于过程,四个月的培训好比种下一颗种子,相信今后一定会发芽长成参天大树。除了上场的四个队员,在比赛准备阶段还有四位幕后的“陪练”,这四位在经过校内选拔后由于比赛团队建设的需要以及各方面原因没能上场参赛,但是仍然全程参与比赛筹备,他们对大赛又有怎样的体会?王芳作为随队观摩人员,我对此次大赛最直观的感受是真实的临床模拟,从比赛现场的病房布置到大赛题目,都是贴近临床实际的模拟诊疗。在短时间内,考核选手从接诊病人,基本的问诊和查体,再根据题干或问诊和查体做出初步诊断,然后再进行相关操作。临床技能大赛不仅仅是技能的比拼,更是临床思维的比拼。另外,参加全国赛的每支队伍的实力都不容小觑,从他们身上让我们看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正如此次大赛的主题“临床临生命,竞技竞心灵”,无论是参赛选手还是观摩人员,都学到很多,希望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能够积极参与。高洁陪练队员,是一个介于选手和辅导老师之间的角色。想出花样百出的题目,制作奇形怪状的手工模型,让我们有了一个称号:超级陪练。我们永远都在想方设法寻找各种方式来考核上场选手的操作和配合。没作为参赛队员上场比赛,既有庆幸:不用承受巨大的压力,又有遗憾:终于还是没能切身体会这种获得荣誉和经受历练的过程。我们8个同学一路坚持下来,亲身经历了许多,正如老师们之前说的:我们是一个团队。这次技能大赛让我们完整而规范得学习了许多临床操作,获益良多,临床工作中估计再难有机会有此系统的技能训练了。珍惜。张雪莹我们四个作为陪练,最重要的是团结一致,分工明确,严谨负责。我们把个考点平分四份,每人负责25个考点,我负责外科部分,王芳负责内科与护理,黄旋负责儿科与妇产科,高洁负责急诊、专科、检验。我个人把陪练的工作总结为四个主要部分。首先资料分类与整理。学长学姐留下来的各科资料,我们首先要按照“学科”大分类,每个学科的资料都按照“操作模拟题”“理论知识”“拓展材料”“视频与图片”分类。这样后期工作会有条理的多。然后我们要把那么那么多资料简化去重,并且细化分类整理。例如外科的操作题目,简单分为“普外科”“泌尿外科”“骨科”“胸外科”“神经外科”“麻醉”“综合题及其他”,其中“普外科”又包含了“缝合打结”“结扎止血”“无菌操作”“拆线换药”“体表小手术”“腹腔镜操作”等等很多考点。其他科目也相应有很多细分的考点。我们最终要把每个考点的题目都分别汇总整理在一个文档并且附上评分标准。其次提供选手平时练习与考核的试题。我们的训练日程就像课程表一样安排下来,例如,每周日周一固定练外科,每周五下午固定一次考核,那么我们要提前准备好选手们练习与考试的模拟题目与评分标准。这些题目我一般是先用资料里面有的,但是有一些有考点要求但是资料中没有的题,或者有题目没有评分标准的题,这个时候就要自己想题,重要的是评分标准不能出差错。如果试题本身没有附上评分标准,那么我们优先查阅《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其次查阅《外科学》《外科实习指南》,如果都没有,那么只能在网页上查询,网上有时能够找到,粘下来之后要与这个科室的辅导老师核实。还有就是“陪”练。选手操作的时候我们需要对照评分标准与书上的步骤,提醒选手做错或者漏做的步骤,总结出他们各个人的弱项,并且督促他们训练。最后查缺补漏。选手们训练强度太大,根本没有时间把这些资料完全看掉。那我们就要帮助他们核对考点,核对不同参考书上的步骤,检查是否有漏辅导或者之前没有注意到的要点。有时需要查阅很多书上解释并不具体的资料,整理了提供给选手。或者负责联系各科负责老师确定时间来辅导。其实,我们的工作远远不止这些。作为陪练,我们不上场参加比赛,应该说压力比参赛队员要小一些。工作很繁琐杂碎,有时陪练之间,陪练与选手之间也会产生意见不合。这时最重要的是团结。我想坚持“陪”练,选手们练的时候,也许会更有“安全感”吧;而当他们在场上比赛的时候…我们的心情都是跟着一波三折的,无论最后取得怎样的成绩,我都为他们感到骄傲。感谢以上老师及同学接受记者团的采访,关于技能大赛的相关信息将会逐步发布,敬请期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qhjrgolfclub.net/lcjc/7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