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央视播出了一支公益片。上线不到10小时,播放量即突破千万!5岁的小主人公付浠诺“笑”着开始讲自己的故事,却看哭了亿万父母...小邦在分享的同时也呼吁:孩子不是你的缩小版,儿童一定要用儿童药!
(视频来源:腾讯网)
五岁聋儿:我想对妈妈说
我的世界很安静没有一点点声音妈妈说我一岁时就会叫爸爸妈妈了我特别爱笑听到音乐就手舞足蹈
妈妈说3年前我发高烧用药不当后我的听力越来越弱我知道声音都在我身边我很努力听不过就是听不到妈妈我怕我不敢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只能远远地看着有时候我会大发脾气摔东西妈妈不是我不乖只是想对你说话但着急说不出来
是我把妈妈气哭了但妈妈却跟我说对不起
“浠诺”,只是我国每年因用药不当致聋的个孩子之一:
据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统计:
因为用药不当,
我国每年约有儿童,陷入无声世界。
难以计数的儿童出现失聪、肝肾功能、神经系统等损伤。
我国现有多种药品制剂中,儿童专用的仅有60多种。 衣食住行,我们都给孩子专属的呵护, 但最需要专属的药品,我们却忽略太多。 孩子不是你的缩小版,儿童要用儿童药。哪些药可能影响儿童的健康?
1、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有可能损害儿童的听神经,引起耳聋。
2、多黏菌素、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儿童的肾脏损伤。
3、胃复安能引起一些儿童的脑损伤。
4、四环素、氟哌酸等药物能影响幼儿牙齿、骨骼的发育。
5、感冒通能引起儿童血尿;滴鼻净(萘甲唑啉)能引起儿童中毒等。
儿童家庭常备药物推荐
(清单仅供参考,孩子病了仍需请医生判断用药)
1.发热
中成药:瓜霜退热灵胶囊、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双黄连栓、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
西药:小儿退热栓、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用于3岁以下小儿);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滴剂口服液(用于3~12岁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用于12岁以上小儿)。
2.感冒
中成药:板蓝根颗粒、清热解毒口服液、小儿感冒颗粒、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等。
西药: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复方锌布颗粒、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等。
3.咳嗽
中成药:小儿化痰止咳颗粒、小儿止咳糖浆、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小儿百部止咳糖浆、小儿咳喘灵颗粒(口服液)、小儿清热利肺口服液等。
西药:盐酸氨溴索口服液、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液、氨溴特罗口服液。
4.腹泻
中成药:止泻灵糖浆、葛根黄连微丸、小儿肠胃康、苍苓止泻口服液。
西药:口服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剂、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片、蒙脱石散、小檗碱片。
5.消化不良
中成药:健胃消食片、大山楂颗粒(丸)、小儿复方鸡内金散、复合凝乳酶胶囊、复方胰酶散、保和丸、葵花健儿消食口服液、婴儿健脾散、小儿化食丸等。
西药:乳酸菌素片、口服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剂、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片。
6.湿疹
中成药:宝宝湿疹膏、冰黄肤乐软膏、肤乐霜。
西药:炉甘石洗剂、氧化锌软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尤卓尔)。
7.便秘
中成药:一捻金胶囊、小儿七珍丹、王氏保赤丸、四磨汤口服液,健儿消食口服液。
西药:开塞露
8.外伤
创可贴、京万红(烫伤用)
75%酒精用于清洗伤口;1%~2%碘酒,用于不破皮的皮肤外伤以及早期疖肿,蚊虫叮咬,具有较强的消毒、杀菌作用。
(内容出处:国家星火计划培训丛书《儿童常见病治疗与用药实用手册》)
儿童用药十大误区误区一:强行灌药
用筷子撑开嘴巴,或捏着鼻子,在儿童的哭闹声中强行灌药,易使药物呛入气管,轻则引起呼吸道肺部发炎,重则堵塞呼吸道而造成窒息危险。
误区二:静睡喂药
儿童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受外来刺激时适应性调整能力差。如果趁其睡眠时喂药,药液突然刺激舌、喉等部位的神经,可反射引起喉部痉挛。
误区三:服成人药
有些家长觉得成人药药效强,为使儿童尽早痊愈而用成人药物喂儿童,是很错误的。
比如治腹泻时用诺氟沙星胶囊(氟哌酸),此药对儿童肾脏有损伤,又比如成人复方新诺明片,儿童长期服用会严重毒害其肾脏,还可诱发贫血症等。
误区四: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
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
误区五:滥用抗生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用抗生素是不合适的。而且长期使用链霉素、新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孩子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长期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抗生素使用误区:其一,病好了立刻停用抗生素。其实没用够疗程也容易导致细菌耐药。其二,抗生素效果不好就马上换药。细菌性感染是个逐渐起效的过程,大概需要2~3天才能看出效果,并不是吃了一个剂量就能立竿见影,因此不要随意停用或频繁更换抗生素。其三,抗生素越新越贵越好。医院就要求医生开三代头孢。事实上,抗生素没有谁比谁更厉害一说,不同的感染部位的致病菌不同,因此不同的抗生素针对不同的致病菌。误区六:盲目相信海淘药品
很多家长们会更倾向于选择海淘药品,这里面其实是有很大的风险的。由于语言障碍,很多家长无法了解海淘药品的真正用途和用法用量。
例如,小蜜蜂紫草膏,淘的时候商家可能会夸大它的疗效,说成是可以吃的万用药膏,但实际上,它在美国的适应症用于提神醒脑、缓解疲劳,使用人群是2岁以上,每日最多3~4次,2岁以下使用要咨询医生。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紫草科植物,因此外涂要避开溃破的皮肤才不会有肝毒性。
误区七:保健品当糖果吃
不少家长怕孩子缺维生素或微量元素而选择给儿童服保健品。为了在口味上吸引儿童,保健品的厂家把产品的口味做得很好,以至于不少孩子把保健品当糖吃。例如,不少妈妈给孩子海淘“小熊糖”,这是一种儿童型复合维生素,口味好而且外形可爱,孩子们很爱吃。其实国外有多个小熊糖过量的案例报道,都是趁父母不注意儿童误服导致出现不良反应的。误区八:中药无毒无副作用中药由于是传统医学文化的传承,没有特别严格的临床试验,因此药品说明书里的不良反应通常注明“尚不明确”。“尚不明确”只表明没有可参考的临床数据,很有可能是某些风险未被发现和证实,绝不代表是安全无风险的。%植物来源的药物并不代表%安全。提醒家长们不要随意给孩子吃所谓的“小中药”来强身健体,要牢记“是药三分毒”的古训。
误区九:多吃药好得快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错觉,以为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于是中药加西药,多种药一起服。
事实上,绝大多数药物进入体内要经由肝脏代谢灭活,肾脏排泄清除。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因此应尽量避免多种药物同时服用,造成肝肾损伤。
误区十:依赖药物,轻视护理
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患病后更重要的是护理,无论这个疾病是严重的还是轻微的。
比如湿疹宝宝的皮肤往往比较干燥和瘙痒,抓挠后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皮肤一破,外界的过敏原如花粉、动物皮屑、尘螨等更易进入体内而使湿疹加重。因此,应该勤涂多涂低敏保湿润肤霜,重建皮肤的屏障功能非常重要。做好保湿是控制湿疹反复发作的基础,做好保湿事半功倍。
外用的激素类药物是不能治愈湿疹的,但可以控制湿疹的反复发作直至自愈。其他误区:果汁送服、加糖喂药、剥去溶衣
加糖或者用果汁送服,糖或果汁中的成分可能与药物发生反应,影响药效甚至产生有害物质。外包溶衣的药物一般对胃有刺激或易被胃液分解破坏,如剥去溶衣或压碎服用,易产生不良反应。
(内容出处:中国药学会/[1]刘俊英.儿童用药防误区[J].家庭医学,,(2):15等)
文章综合央视、人民网、《楚天都市报》、公号“科普湖南”等编辑
5岁的浠诺懂事得令人心碎!他们的悲剧,提醒家长们请谨记:孩子不是你的缩小版,给孩子用药一定要当心,及时就医,切勿乱用药!莫让悲剧再次上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