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中医学员学习心得之中医人体观念

基本概念及运转机制简介在讲解中医人体观念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肉眼可见的人体组织器官都属于形,包括皮、肉、筋、骨、脏腑器官等。

津、液、痰、饮:

人体内的水,中医称为津液。干净的水进入体内后,滋润各个脏腑组织,然后携带废物,主要以小便的形式,辅以汗液等形式排出体外。其中清稀的为津,粘稠的为液。津流动性强,偏表,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液流动性小,偏里,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该有的水不够,为虚,称为津液虚。不该有的水聚集,为实,叫痰饮。一般将稠厚的叫痰,清稀的叫饮。

血与淤血:

血是水与营养物质混合形成的赤色液态物质,在心肺的共同作用下,在血管中通行全身,具有濡养全身脏腑组织的功能。血为气之母,血能滋养气。该有的血不够,为虚,称为血虚。血的瘀滞,为实,称为淤血。淤血与上面提到的痰饮即是身体机能不正常后的病理产物,又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脏腑组织的功能,成为新的病因。

精:

广义的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及水谷精微,存在于全身各处。狭义的精一种比血更精华的物质,可以理解为血的提炼浓缩品,以肾藏的精为主、五脏皆有。这里主要介绍狭义的精。精血同源,二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精可以稀释为血,血可以浓缩为精。肾藏五脏六腑之精及生殖之精,主骨生髓精髓互生,精血同源,故精能生血,血可化精,二者相互资生《中医妇科学》精之所以比血更精华,是因为精不但可以转化为血,完成血的功能,另外还有血不具备的其他功能。精的功能如下:精类似能源,可以与能量(气)进行相互转化。在需要能量的时候精转化为能量(精化气),也可以在能量充足的时候,把能量存储起来(气化精)主导人的生长发育,精不足小儿五迟,青春期发育不良。主导人的生殖功能,决定能否有子。精可以补充人一身的阴液,包括血、津液等精可以生髓,包括骨髓、脊髓和脑髓(髓由精而生,由液作为补充)

气(天气、地气、元气)

这里的气侧重于对人体能量的描述天气、地气人体中密度大,呈固态、液态的物质为地,比如皮、肉、筋、骨、髓、血、液、脏腑器官等,对应自然界的大地物质;其维持正常状态所具有的能量为地气。密度小,呈气雾状态的物质为天,包括人体中的空气、水蒸气及气态的营养物质等。这种气态物质,全身都有,七窍、胸腔、腹腔等空腔位置更多,对应自然界的空气。其维持正常状态所具有的能量为天气。天气倾向于向外、向上,地气倾向于向内、向下,从此角度对人体进行划分的话,人体的肌表、四肢属天,五脏六腑属地;上窍属天,下窍属地;上半身属天,下半身属地;三焦中的上焦属天,中下焦属地;脏腑对比的话,腑属天,脏属地。这里的属天指的是相对而言,天气的比例高一些、天气的作用强一些。属地也是如此。这种方式定义的几种天地,相互之间都有类似自然界云雨形式的交互,也就是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1)。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2)。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3)。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4)。《素问·金匮真言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1);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2);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上焦如雾(1),中焦如沤(2),下焦如渎(3)。《灵枢?营卫生会》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3)《灵枢.决气》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1),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2)。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3)。《素问?经脉别论》元气自然界的能量来自太阳,人体的能量来自元气。元气对于人体的作用相当于阳光对于自然界的作用。元气遍布人体,将能量传递到人体的天气和地气之上,形成合适的人体内环境。同时元气为各个器官提供能量,使其能完成各自的生命活动。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诸气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来源于肾,为先天之精所化,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和补充。《中医药学概论-藏象-气》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1),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2)。《素问·生气通天论》由于生命活动的存在,不能—时一刻离开阳气,故后世医家把肾中阳气视为“立命之本”,称之为真阳,真火。可见阳气代表着人体具有阳性特征的精微物质,及其产生的热能和动力。它的物质基础是精,它的属性是火,来源于先天,但要靠后天的补充和营养。《内经》作者在此以天空和太阳的关系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因为自然界的运动,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它的光和热,为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提供了生存的条件。《黄帝内经讲解-阴阳学说-(十六)阳气的重要性》

神是人体的管理者,可以调动气、血、津液等资源完成各种功能,对人体的各种平衡起到控制作用。人体的基本功能运动、思维、感受与表达运转机制概述人体的运转机制主要是以资源的传递为线索进行分析。所谓资源是指营养、能量等,用中医的名词就是津液、血、精、气等。人体的生命活动基本上就是从饮食呼吸中吸收资源、处理资源、传递资源、使用资源的一个过程。按照资源的传递过程划分,人体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资源使用者和资源生产者。所谓资源使用者,指的是四肢、头部、感官等部位。这些部位本身不产生资源,主要是使用资源来完成相关人体运动、思维、感受等功能。所谓资源生产者,指的是胸腹腔内的脏、腑。脏、腑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资源,供给四肢、头部、感官来使用。如下图所示:饮食、空气进入脏腑处理后,产生能量和物资,供给四肢、头,用来进行各种生命活动。这是人体资源的大致流转过程。进一步细化的话,在产生资源的脏腑环节,脏与腑的功能可以进行一个大致的区分。腑主导饮食的消化吸收,从饮食中提炼出营养物质、水分、能源等,剩余的残渣排除体外。这个过程类似炼油厂从石油中提炼出各种有用的物质,剩余的沥青还可以用来铺设公路。内经说“腑化物而不藏”。李东垣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脾胃论》)而脏则对腑提取出的精华物质进行存储、处理和分配,使其能正确的输送到全身。内经说“脏藏精气而不泄”。人体的平衡指标人体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所以其需要平衡的指标非常多,但是最主要的依然还是温度指标。人体的温度大约在30-38度之间,根据部位和时间有差别。手脚皮肤的温度低,脚的温度可以在27度;内脏温度较高,据测量肝脏的温度可以是38度。从时间上看,目前可以证明的是凌晨体温低,下午体温高。这个是和一日之内气温的波动大致是一致的。按照中医理论,年周期内,应该是夏天体温高,冬天体温低,这个好像还没有人专门研究过。除了温度平衡外,健康人的其它主要指标包括1、神的控制能力平衡2、气(能量)的平衡3、精(能源)的平衡4、水的平衡5、血的平衡6、形的平衡这些都是非常整体、概括的指标,要进一步了解它们的运转过程后,才能进行使用。能量的特殊性在人体几种主要资源中,能量是一个核心。可以说整个中医理论,是围绕着能量的产生、传递、控制、使用而建立的。

能量的重要性

无论是吸收资源还是传递、使用资源,都需要五脏六腑、皮肉筋骨等器官正确的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心脏通过跳动来推动血液、肺通过舒张来呼吸、肠胃通过蠕动来进行消化吸收等等。虽然各器官功能不同,但都需要获得适度的能量才行。以水液和血液为例,两者是人体的重要的媒介。他们的作用是滋润和濡养全身的脏腑组织,也就是把营养、水分送到人的皮、肉、筋、骨、神经,并且把废物带回脏腑排出体外。水液和血液完成这些任务,需要足够的能量。如果能量不足,则工作能力低下,不能给各种组织提供足够的营养,造成皮肤不光泽、肌肉力量下降、神经反应变慢等等。这种情况属于我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能量不足的亚健康状态,水液、血液会分别凝聚形成痰饮、淤血。痰饮、淤血越来越多,会阻碍正常的气血流转甚至压迫神经,就会造成比较明显的疾病。比如痰在肺,可有咳、喘的病症;痰在胃,可有恶心、呕吐;痰在心,可有神昏谵语;痰在中焦,可有眩晕昏冒。饮在四肢,可有四肢关节痛。饮在胸膈,可有喘不能平卧等等。饮在肠间,可有腹满食少,形体消瘦。淤血在心,可见胸闷气憋,心、胸痛,口唇青紫;瘀在肠胃,可见呕血、吐血,大便色黑;瘀在下焦,可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行等等。因为津液、血液行遍全身,所以上至头、下至脚、外至肌肤、内至脏腑,都可能会出现痰饮、淤血所致的病症。各种器官、身体组织都是如此,能量出现问题都会造成其工作异常。问题种类可以是能量不足,也可以是能量过度。所以,一般情况下,先是能量失衡,然后才引起水、血、形的失衡,再然后才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疾病。所以在能量刚开始失衡的时候,就要及时发现并调节。“治未病”概念就是由此而来。未病,并非是没有病,能量失衡造成的亚健康在中医眼里已经是生病了,只是还不严重。就像家里水管刚开始漏水,还没有泡坏家具、电器。普通人不懂中医,往往要等疾病发展到严重影响功能的时候,才会想起治病。同样,对于已经产生的疾病而言,虽然其表现是血、水、形的问题,但是如果从更深层次的能量角度找到原因,并且调理好的话,则能获得更长远的效果,这就是中医治本的理论基础。

能量产生的基本原理

人体能量产生的基本原理和北方家庭用暖气片进行烧水取暖的原理有相似之处,我们将两者进行对比讲解。为了容易理解,我们按照最简单的暖气的原理进行说明。假如有一个30平米的房间,在北方的冬天,房间想维持在22度左右的适宜温度。经过计算,需要一组暖气片来取暖,暖气片里的水是80公斤。然后用炉火给暖气片里的水加热。炉火用的是煤气灶,由煤气罐中的液化气做燃料。有一个控制系统用来根据室温调节炉火的大小,以保证室温不会偏差太大。这个例子中有几个指标需要平衡,缺一不可。1、根据房间的面积,暖气需要提供一定范围内的热量。此热量过高则房间过热,过低则房间过冷。2、根据所需的热量,暖气里的水量需要在一定范围之内。过少、过多都不能提供所需的热量。3、炉火的大小需要在一定范围之内,过小则不能将水加热,过大则容易把水烧干。4、煤气罐中的液化气要足够,否则不能提供足够的火量。5、控制系统的控制能力要正常,在火量调节方面不能出现大的偏差。然后我们参照这个例子,来讲解人体的能量原理。人体就像一个大房间,这个房间要维持相对恒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就是体温。维持体温就需要热量,热量由气、血、津液带来,其中血和津液相当于上面例子中的水,气相当于水蒸汽和被水加热后房间空气。气、血、津液的热量由元气给予,元气相当于上面例子中的炉火,是原动力。元气由精产生。精相当于上面例子中的液化气,是人体的能源。这是人体维持体温的功能,人体器官完成其它工作所需要的能量也是由元气提供的,原理也是一样的。《内经平人气象论》说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在中医常用术语里,粗略的讲,阴一般指血、津液,阳一般指元气。如果详细讲,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情况下,阴阳所指不同。因此,在不特指的情况下,阴虚就是血、津液不足,对应暖气里的水量不足。水量不足而火量不变的话,容易烧干,也就是阴虚火旺。这种情况会有一系列表现可供判断,比如从舌像上看,舌色暗红呈紫色等等,可参考诊断内容。调理方法是加水补阴了。阳虚就是元气不足,对应暖气例子里的炉火不足。火不足,则水烧不热,所以屋子寒凉。其表现有怕冷,舌色淡白等。调理方法是调大阀门,让火旺起来,就是补阳了。如果阴阳都不足,对应暖气的水和火的量都不足,则产生的热量不足以温暖房间。在人体上则会出现体温低,怕冷,舌体枯萎。因能量不足,各个器官的功能都开始下降。调理办法就是阴阳双补。以上只是人体能量的基本原理。进一步细化的话,需要参照天地自然章节的内容。所以我们先回顾一下自然界的能量流转过程。自然界也象一个大房间一样,阳光是自然界初始能量,类似前面暖气例子里面的火,照射到地面,随阳光的多少形成三阴三阳。能量传递给地气和天气,天气获得能量后,温度在一个范围内波动,形成六气风热暑湿燥寒。地气获得能量后,温度波动,形成五运木火土金水。天气地气升浮降沉,云升雨降,形成气交之地的自然界。人体也是如此,人体的元气作为初始能量,通过三焦和经络散布全身。全身根据元气分布多少形成三阴三阳六个区域。人体内地气也分五运木、火、土、金、水;天气分六气风、热、暑、湿、燥、寒。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天气地气各自都是平衡无偏的。如果人体天气地气受某些因素影响,比如内伤七情、外感六淫等等,则可能失衡。对于这种失衡的描述方式,如果是天气,则有中风、伤寒、中暑等,若有两种以上天气失衡,则有风湿、寒湿、风寒、湿热、暑湿等等描述方法。如果是地气,则有金气太过、火气过旺、水气不足等等描述方法。人体内到脏腑、外到皮肉筋骨,全身各处都要求元气、天气、地气都有合适的度,也就是处于平衡状态。人体的地气是人体中有形物质的能量。天气、元气都属于无形的能量。无形的能量通过经络散布全身。人死亡后,气(能量)就消失了,只留下有形的物质供解剖观察。

能量传递的基本形式

前面阴阳平衡章节提到过升降出入的问题。人体的资源以升降出入的形式进行平衡,比如血液有动脉的出和静脉的入。水液又有从脾胃传到四肢头部的出和从头部四肢回到脏腑的入。人体的气同样也是用升降出入的形式达到平衡,中医叫气机。人体的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的通道,广义上讲是包含元气、天气、血液和水液的所有通道,是包含血管的。但是在具体描述的时候,中医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qhjrgolfclub.net/lcjc/6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