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容易让人暴躁。
就连身边的瓶子啊、罐子啊...也会跟着发起脾气~
它们是被愤怒的人类摔的么?
当然不是,他们自爆的!!
就在前两天,没错,就是快要热死人的那两天,
湖北的一位阿姨,被一个自爆的酱瓶子炸伤了手。
“愤怒”的酱瓶子炎炎夏日,高温难耐,几天前湖北宜昌的张阿姨家中的酱瓶子耐不住高温,爆炸了!
据张阿姨回忆,她家中的豆瓣酱是用玻璃瓶装的,事故发生时,她记得自己伸手去拿了瓶子,瓶子突然炸裂开,开始只看到天花板、墙面上喷溅的红色液体,紧接着感到手腕处一阵钻心的疼痛,低头才发现右边手腕被玻璃碎片割伤,鲜血直流。家人遂将医院骨二科。
医院骨二科副主任周纳新介绍,杨阿姨右手腕部切口长达5厘米,腕部的动脉、静脉、6处肌腱、一根神经全部断裂,幸亏就诊及时,经过医生们紧急手术,断裂的血管,肌腱,神经已经缝合,目前杨阿姨的手指已经能活动,正在进行右手功能的康复锻炼。(来源:中新网)
“爱发火”的啤酒瓶爱发脾气的不止有酱瓶子,还有大家最常见的啤酒瓶!
无独有偶,6月23日,湖南汨罗市的一名六旬老人傅卫国,购买了一箱某品牌的啤酒。付款后,老人把啤酒放在手拉车上运至家门口,当他弯腰搬起啤酒箱准备进门时意外发生了,怀中的啤酒瓶“砰”地一声突然爆炸,顿时纸箱破裂、玻璃渣乱飞,老人当场晕倒。
听到爆炸声,老人的大女儿闻声跑到门外,看到爸爸晕倒在地,呼喊爸爸已不知应答。4个啤酒瓶炸裂,不少玻璃碎片飞溅到父亲身上,导致胳膊和腿部多处被划伤,鲜血直流。
老人的女儿赶紧叫医院救治,老人最严重的一处伤口在右小腿处,虽然没有伤到骨头,但玻璃扎到血管导致血流不止,缝了七八针。(来源:中国汨罗网)
没喝完的饮料瓶成“炸弹”超市买回家未饮尽的1.8升“农夫果园”,放置几天后再次拧盖居然发生爆炸。这是年10月18日上午,市民黎先生在家中经历的惊险一幕。
据黎先生回忆,当时1.8升的饮料瓶中还剩下六分之一左右,当黎先生正准备拧下塑料盖时,随着瓶盖的转动发出“轰”的一声巨响,饮料瓶突然在黎先生手中爆炸了。强大的气流喷出的瓶盖不仅击中其右手掌,令其虎口处红肿不堪,爆出的瓶盖撞手后还似“子弹”一样飞出数米远。黎先生当场被这突如其来的场景和巨大声响给吓懵了,而爆瓶后的饮料瓶里正“呼呼”地向瓶口上冒着蒸气,成雾状的果汁一个劲地向上涌。
图为爆炸的农夫果园饮料瓶,其厚厚的底部已被炸成凸起状。
黎先生未曾想到这样可怕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虽未造成很大伤害,饮料瓶突然变成了“炸弹”还是让黎先生后怕不已。(来源:安青网)
为何热天瓶瓶罐罐爱“发火”?大家经常购买的常见饮料,其中一部分是人工添加了二氧化碳气体,比如说碳酸饮料、啤酒,另一部分饮料在开封后,其内容物也会发酵产生出二氧化碳等气体,如果汁、牛奶等。二氧化碳这种气体,外界温度越高,气体的压力越大,体积膨胀的越大,如果是纸盒装,纸盒包装物会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膨起,肉眼还容易识别。如果是玻璃瓶、塑胶瓶,杀伤力就会更大,甚至手一碰,玻璃可能就会爆炸。张阿姨家的酱瓶子爆炸也同样是这个原理。
如何让瓶瓶罐罐“止怒”?要防止饮料瓶爆炸,大家务必要即开即饮,最好要一次性喝完,不宜久放,这是避免伤人最好的办法。但如果实在喝不完,要按照产品包装或者说明书的要求保存,比如冷藏温度、条件、几小时内饮毕等;未开启的饮品一般应存放于阴凉、通风处,要注意避光保存,不要置于高温或阳光照晒之处;开启过一般应贮藏于冰箱(冰柜)保鲜盒内,冷藏温度一般为4℃至6℃,温度太高容易变质;也不能直接放入冰箱冷冻室,温度太低玻璃类包装容器则容易冻裂。
食用前先检查一下有无浑浊、沉淀、杂质及膨胀变形等不正常情况。婴幼儿食用饮品时,请家长或大人先鉴别一下饮品有否变质,以防小孩鉴别能力差而误食变质食品。特别要注意避免儿童购买、接触饮料(尤其是啤酒),不要让小孩到存放饮料的地方摆弄和碰撞饮料瓶体。
夏天外伤该如何处理?夏季,人们衣着单薄,如不小心很容易造成一些外伤。一旦身体发生外伤,该如何处理免感染呢?医院周纳新主任给出了以下建议∶
1.对—般的软组织扭伤、挫伤,早期给予冷敷降温以减轻出血、肿胀、疼痛,大约3天后受伤部位伤口已经凝结,再改用热敷,以促进淤血吸收,加速其愈合。同时还可选外用膏药贴敷局部,也能帮助症状缓解。
2.对皮肤破损的出血性外伤,处理原则是快、早、彻底。一般的小伤口,无明显污染,立即用创可贴贴敷;若伤口较大时,用干净的布加压包扎好,以减少出血、防污染,医院给予清创术,清创术一般在伤后6-8小时内进行最好。
3.发生烧伤、烫伤后,对面积较大或发生在面部的烧、烫伤,医院烧伤科就诊。
来源:医院、三峡日报
编辑:静怡
领导说了
你点一个ZAN
小编工资涨五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