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手外伤缝合 >> 疾病概述 >> 丽江小吃

丽江小吃

摩梭人的猪膘肉

  猪膘肉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家非常有特色的一种佳肴,它特殊的味道和制作方法同泸沽湖一样令人感到神秘而玄妙。

  冬天的泸沽湖非常美丽,尽管在这个时候湖畔已非常寒冷了,但是如果你在冬月初一前后进入泸沽湖,走在村村寨寨里,你就会感到一种温暖。不仅由于人摩梭好的热情让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给人一种暖意,还因为这个时候那里房顶上楼上都堆满了包谷,到处是黄橙橙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村那寨都响起了宰杀年猪的声音,走进村子里你就能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猪膘肉,这里的大人小孩子都充满了喜悦,人们那被包谷和猪膘肉映红了的脸上总是那么的灿烂,一座座木楞子房构成的一个个村落是边泸沽湖一幅幅丰收的美丽图画。

  在沪沽湖畔的草海边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家摩梭人有两兄弟,父母把老大分了出去,老大分到一头猪和一条狗,分家后老大很勤劳,家里搞得像模像样,猪也喂得又大又肥,冬大的时候他先把菩萨敬了,就开始杀猪。他先把猪肚割开,把肠和内脏拉出,把里面的瘦肉和骨也剔除。然后缝上猪肚晾干后搁在神柜上。猪的大肠装上燕麦,小肠装荞麦,肚肠心肝肺都挂在家里,没油的时候,他就从膘猪的肚里取了猪油来用;没肉的时候就从猪膘身上割一块来吃。到了年三十的时候就开猪膘肉,初二猪头项圈敬菩萨,取项身肉一圈孝敬父母,过年的时候就要吃几天的猪膘肉。

  摩梭人制作猪膘肉非常讲究,他们一般选在冬月初一杀猪,如果十月二十九属狗三十属猪,那么就改在十月二十九杀猪,如果初一属鼠、猪、羊、猴、狗、鸡,也是不能杀的,就要改期进行。所以人摩梭在冬天做猪膘肉,定要选择一个吉日。这个时候村子里到处都闻杀猪声,到处都可见制作膘肉,场面很是壮观。

  猪膘肉的制作过程分为宰杀、剔骨肉、抹调料、缝制、压扁、晾晒、放置等几个步骤。当地人将猪宰杀后将猪肚剖开,将内脏取出,然后就将猪背朝下肚朝上铺着,用刀将骨和瘦肉从猪体内剔出,这一道工序比较复杂,几乎将瘦肉和骨剔干净,但是只有猪头不经过这道工序,猪头保存完整,在猪头上抹盐并加上调味品,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盐时要均匀,一般配料要用盐、花椒、大蒜、生姜,有时还加上酥油和蜂蜜。调料涂抹均匀后就是缝制,即将剔好,抹好调料的猪膘肉用大铁针和麻绳将其缝合,缝的部位主要在猪肚、猪脚,缝的针眼约寸长,缝时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力气,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子来完成的。缝好以后就进入下一道工序凉晒,将猪膘肉放置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或是阴干,将猪肉的水分凉干,至此猪膘肉基本做成,将它搬进屋里,搁在家里的神柜或灶台上,一个挨着一个,或叠放堆码。

  猪膘肉是人摩梭贮藏的肉食品,平时想吃的时候就割下一块,如果家里有客人,也要用这猪膘肉招待客人。猪膘肉的吃法非常多,或煮、可炒、可蒸,膘肉看似肥腻,吃起来却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很好。除了日常食用外,猪膘肉常用于祭祀,也用于置办宴席。猪膘肉是摩梭人家庭富裕的象征,如果哪家的神柜上放满了整条整条的猪膘,那这个家庭在当地一定是很富有了。

  猪膘肉放置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一年两年或三年,长的甚至放置八九年,不少猪膘肉都在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以后仍保存完好,不坏。到边泸沽湖的人摩梭家作客,经常会用搁置已久的猪膘肉待客,这些猪膘肉经过了好几个年头,表面上布满烟尘,呈深褐色,有一种苍桑感。但烹制好后味道很好,无异味,也不会闹肚子,很神奇。这大概取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高原湖泊周围,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加上制作的工序讲究,所以猪膘肉能保存很长时间。

汽锅鸡

 汽锅鸡是云南的名菜之一,早在多年前就在滇南民间流传。建水出产一种别致的土陶蒸锅,叫“汽锅”,是专门用来蒸食物的。汽锅鸡的做法是钭仔鸡洗净后在砍成小块,和姜、盐、葱、草果一道放入汽锅内盖好,汽锅置于一放满水的汤锅之上,用砂布将隙缝堵上,以免漏汽,再放到火上煮。汤锅的水开后,蒸汽就通过汽锅中间的汽嘴将鸡逐渐蒸熟(一般需3~4小时)。由于汤汁是蒸汽凝成,鸡肉的鲜味在蒸的过程中丧失较少,所以基本上保持了鸡的原汁原味。吃起食客的赞誉。如果在汽锅中分别加入云南出产的珍贵药材“三七”、“虫草”、“天麻”、就叫三七汽锅鸡,虫草汽锅鸡,天麻汽锅鸡。这不仅增加了营养价值,能滋补强身,而且对体弱、头昏、管力等症还有一定作用,对冠心病、神经衰弱等具有疗效。

  制作过程

  汽锅鸡,因用汽锅蒸制而得名。昆明南部建水出产的紫陶汽锅,采用当地的红、黄、青、紫、白五色陶土制成,具有“色如紫铜,声如罄鸣,光洁如镜,永不褪色”的特点。制作时,艺人先将五色土泡水,搅浆,再过滤成绿红色的陶泥。制成泥坯后,绘上山水、花卉等图案,再雕刻和嵌上其它颜色的陶土,经过烧炼和用石器打磨,使之浑然一体,图案清晰。那些用久了的汽锅,光可鉴人,俨然是古朴典雅的民间工艺品。

  制作汽锅鸡时,先将鸡块入锅,放上佐料后,搁进放了水的大砂锅里,封严锅盖。用旺火蒸煮约四小时。这时,蒸汽从汽锅底部中间的一根管道不断地喷进里面。既蒸熟了鸡块,又在锅内凝成水珠,成为汤汁。从而,使汽锅蒸出的鸡块肉烂骨离,汤鲜肉嫩,最能保持鸡的原味和营养。

  云南盛产药材,当地人在蒸制汽锅鸡时,还爱加上一些中药材。例如,产于高寒草甸山地的冬虫夏草,冬为虫,夏为草,富含虫草酸、维生素、蛋白质等,可治疗肺结核、肺气虚、肺肾两虚,对肾虚0、腰酸背疼等症亦有疗效,因而与人参、鹿茸齐名。三七,医学界认为它有治疗冠心病、抗癌和提神补气之效。天麻则是对头痛、头晕、手足抽搐、痉挛和风湿痛有显著疗效。因此,人们在蒸制汽锅鸡时,常常对病下药,分别放进适量的冬虫夏草、三七、天麻等,以滋补强身,祛病延年。

  炮制方法

  制作“田七”、“虫草”、“天麻”汽锅鸡必须掌握好药材的炮制和用法。“田七”是云南特产名贵药材,内在成分与人参相近,不仅具滋补作用,而且对于冠心病有良好的疗效。田七汽锅鸡的吃法是将田七用油炮制后,舂成细面,用汽锅鸡汤吞吃,效果最为显著。也可于汽锅鸡烹熟时,在汤里放上适量的熟田七粉,再上桌取食。是“虫草”也是云南出产的名贵中药材。用它来烹制汽锅鸡,首先用清水淘洗凉干,放入油锅中微炸后再放入汽锅内与鸡肉同时烹熟。食味清香回甜,食后补益人体,有润肺补肾,治虚痨咳血和老人虚弱盆血之效。汽锅鸡内还可配上天麻、淮山药等补益中药材,成为效用各别的滋补佳肴。

  详细制作过程:原料:活壮鸡一只(约克),精盐15克,姜、葱各30克,味精2克,胡椒粉3克。

  制法:1、将鸡宰杀去毛,去肚杂,清洗后斩为4厘米见方的块,再用清水漂去血水,控去水分;葱切段;姜切片,并用刀拍松。

  2、将鸡块装入汽锅内,加入精盐、葱、姜、盖上盖,然后置于能放克清水的土锅口上,接口处密封。

  3、将土锅置于旺火上烧开,使土锅内的蒸气通过气锅中心管道进入汽锅,蒸至鸡肉火巴熟即可,拣去葱段、姜片,加入味精、胡椒粉,吃时将汽锅用托盘垫底,即可上桌。

 

吹肝:天下一绝——鹤庆白族人的特色食品

吹肝是取新新鲜猪肝,经过吹胀、腌制、天然风干而成。其易存放,可保存一年左右。吹肝经洗净、煮熟、切成薄片,加上芫荽、芝麻油、醬油、醋、葱花和姜末等佐料涼拌吃,其味香鮮,食而不膩,凉爽开胃,是极好的涼菜。

  吹肝是鹤庆的特色食品,一到十月周(农历10月初10)过后,大多数白族人家,就忙着杀年猪。天还没有亮,就听到从村子里传来猪的叫声。这叫声里,有的只是喜气。听到叫声,村里的很多人,都可以去宰猪的人家里,痛痛快快地搓上一顿,这时你可以尽情地一饱口福,胃福和肚福。

  可最好吃的,是鹤庆人自己做的吹肝。

  宰好了猪,将猪开膛破肚,趁着还有些热乎气,就将猪肝从猪的胸膛里取出来,然后除去猪胆。妇女们已经将前一天准备的作料摆好了:有自家园子里种出来,红彤彤香脆脆,手工冲出来的新辣椒面;有纯天然本地产的小香葱;有鹤庆东山特产红花椒面,还有本地传统醋厂生产的老陈醋。更值得一提的是,鹤庆人自己酿造的酒,据说是用明清时候的老土配方酿就的,是乾隆下江南时封的名酒———鹤庆乾酒,就连冲洗猪肝的水,也是用从玉龙雪山上淌下来的纯自然雪水。

  性急的宰猪匠,已经用打气筒对着那副猪肝的气管,趁着猪肝的热气,将那猪肝打得鼓鼓的,把事先准备好了的辣子面、花椒面、切细的香葱和着乾酒,往猪肝气孔通道里填塞,直到填塞得差不多后,在外面涂上一些精盐,用根细麻绳子,将那个展翅欲飞,有些像雄鸡似的吹猪肝,挂在屋檐下面,经过冬天风霜的吹打,到春节或者有亲朋好友自远方来之时,只要在水里煮上几分钟,做成拼盘凉拌,那味道之纯美,绝对是天下一绝。

  吹肝-藏族吹肺、吹肝

  吹肺、吹肝又叫腌猪肺、猪肝,是藏族独特的腌肉制品之一。

  制法:

  1、吹肺用新鲜猪肺从喉头吹气,边吹边用手拍打猪肺,使之扩张,再将适量的食盐、草果粉、辣椒面和蒜泥用温开水调成乳状,用汤匙从喉头灌入肺内,边灌、边抖、边吹气,边拍打,约需重复5-6次方能灌满。

  2、用麻线扎紧喉管,挂在火塘高处干燥,2-3月后即可食用。

  3、吹肝将鲜猪肝上的胆管割开口,除留1个大的外,其余的全部用线扎紧,从大胆管口用人工吹气,边吹边用手拍打,边灌入佐料。取一部分佐料和酒拌匀,灌入肝内,其余的佐料涂抹在肝上。肝叶之间用竹片或玉米芯撑开,挂阴凉通风处晾干。经1-1个半月左右,腌制即成。

  4、吹肝经洗净、煮熟、切成薄片,加上芫荽、芝麻油(或熟菜油)、酱油、醋、葱花和姜末等佐料,常被用作凉拌吃。

  特点:

  味香鲜,食而不腻,凉爽开胃,是极好的凉菜。随食随取,可保存约1年之久。

云南豆焖饭

豆焖饭的做法历史悠久,在制作过程中您也能感受到这些特色美食的魅力。豆焖饭是很有特色的云南特色小吃,豆焖饭以蚕豆为主要材料,烹饪的做法闷菜为主

  云南省四季如春,常年时鲜蔬菜不断。隆冬季节青蚕豆、青豌豆等蔬菜上市,所谓青蚕豆米即尚未完全成熟处于生长期的绿色蚕豆,剥去两层外壳,留下的肉仁,自然翠绿鲜嫩回甜。每年春节期间青蚕豆或青豌豆上市,民间都做豆焖饭尝新的习俗。

  做法:

  原料:粳米、糯米、火腿、新鲜嫩蚕豆

  具体做法:1、先把糯米浸泡一小时,待用。

  2、把火腿切成丁,下锅炒出香味。最好多炒一下,让肥的部分油能够多出来一点。铲起来备用。

  3、锅里留少许火腿余油,下入嫩蚕豆翻,加少许盐,炒到半生不熟。

  4、豆不用起锅,把浸泡过的糯米下到豆上,加上刚漫过米的水,盖上锅盖焖。

  5、待锅里的水收干后加入早已煮好的米饭,撒上少许盐,再倒入炒熟的火腿,翻炒至均匀即可。几点说明:1、火腿一定要多带点肥的,好出油,因为火腿油比较香。

  2、用自己腌制的腌肉也一样的效果,同样香喷喷,我妈妈就是每年都腌肉用来做豆焖饭的。

  3、蚕豆的内壳不必剥掉,吃起来口感会比较润。

  4、没有蚕豆也可以用豌豆粒代替,其实我觉得豌豆焖饭更好吃呢。

  5、加糯米也是为了润,只用米饭吃起来口感不如加了糯米的。

  6、加入糯米和水盖上锅盖焖时,一定要注意听水收干没有,还要频繁转动锅的四周,不要让火苗只烧在锅的底部,那样底部容易糊(因为糯米有粘性)。

 

丽江腊排骨火锅

 从丽江古城出来到象山市场,那里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摊子,整条街都是腊排骨火锅的店,整面墙挂着排骨,甚是壮观。小锅60,大锅80里面带了很多菜,基本不用再另外点菜。

  丽江腊排骨是用猪肉排骨,加大量食盐腌制,有的会加些辅助的酒、白糖、香料等,放到可以滤水的木桶中,经约15天腌制后,盐味已经深入骨髓,骨头与肉的味道融在了一起,水分被大量腌出来,这时,肉的香味还不足;经食盐腌制后,拿出来在背阴通风处晾干,晾的时间在一个月到三个月之间,然后其味道变得“腊味十足”了。上好的腊排骨,应干爽紧实、黄里透红,色泽发亮,表面无霉斑,闻起来有股淡淡的肉香。

  做法

  原料:腊排骨 配料:豆芽、西红柿、西芹、韭菜根

  调料:鸡精、胡椒、盐

  做法:

  1、拆开排骨包装,将腊排骨在温水里小小洗一下。不必氽水,排骨上码了料的;

  2、把过水后的排骨放在蒸锅里蒸成8成熟,性子急的朋友也可以用高压锅;

  3、把做好的排骨备用,准备砂锅或者炖汤容器,锅底加少许鸡精,胡椒,盐的分量看自己口味,个人建议不放;

  4、接下来的就准备做锅底了:

锅底第一层放上大白菜

  第二层放上腊排骨

  第三层放上点西红柿

  5、最后再放上刚做好的腊排骨,再加排骨汤,鸡汤,开水都可以,慢火开炖,一锅美味的腊排骨火锅就做好了;就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各种蔬菜了,就OK啦。

冰粉凉宵

 冰粉凉宵是云南丽江的著名小吃,香甜可口。冰粉是特殊的小小的果实用纱布包了揉出来的半透明晶体,爽滑可口。凉宵则是用米粉做的,熬制一锅米粉后用特定的斗笠沥出小小的颗粒,味道也是很特别。食用时再舀入几勺红糖浆、玫瑰糖、木瓜水、芝麻等等。在四方街有卖。

  古城大石桥旁,窄巷口,墙角下有个不起眼的小摊位,对于丽江人来说再熟悉不过的了,摊位前的阿姨边招呼客人,边说:“丽江特色,冰粉凉虾,清凉爽口。”

  冰粉凉虾是用野果制成的,像果冻一般呈透明啫喱状,凉虾则是用米粉点上石膏,通过漏勺凝固在清水中,活像一条条米白色的小虾,两种东西搁在杯碗中,放进一勺精心熬制的糖水,再点上几滴酸梅水混合一下,撒上几粒芝麻,绝佳的解暑良品就成型了,清凉爽口,酸甜适宜,口感极佳。

  现在很多小摊对冰粉凉虾进行了创新和尝试,将烦琐的熬糖工序简化成用玫瑰糖来代替,虽然多了一丝玫瑰的清香,但对从小就喜爱这道饮品的大多数本地人来说,还是那红糖水的口感让人难以忘怀。

  香甜可口的冰粉凉虾是特殊的小小的果实用纱布包了揉出来的半透明晶体,玫瑰糖是红糖和玫瑰花瓣做的,而小小的凉虾则是用米粉做的,制作的方法很特色,味道也是很特别。在四方街就有卖了。

位于祖国西南边疆的丽江,居住着勤劳的纳西族人民。纳西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多种食品,其中尤以丽江粑粑闻名滇西一带,素有“丽江粑粑鹤庆酒”之称。

丽江粑粑

     丽江粑粑是纳西族独具的风味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徐霞客游记》中即有记载。其特点之一是色、香、味俱佳,其制作的主要原料是用丽江出产的精细麦面,加注从玉龙雪山流下来的清泉合成面团,在大理石石板上抹搽植物油,再擀成一块块薄片,抹上化油,撒上火腿末或白糖后卷成圆筒状,两头搭拢按扁,中间包入芝麻、核桃仁等佐料,再以平底锅文火烤熟煎成金黄色,即可制成。丽江粑粑分为咸甜两类,可以根据各自口味任意选用。其色泽金黄,香味扑鼻,吃起来酥脆可口,有的加喝酥油茶,更是其味无穷。在古城四方街,有许多专营丽江粑粑的铺子,多为成年女子经营,她们有着娴熟的技巧和精湛的手艺,生意红火,顾客盈门。

     丽江粑粑的第二个特点是不易变质变味,做好后放置数天,不会发霉,无论带着出远门或将它作为礼物馈赠给远方的亲朋好友,你都不用担心,只要到时候把它拿出来随便地蒸或煎一下,它依然酥脆香甜。丽江粑粑过去曾经是马帮商队备用的干粮,就因其放置多日不会变质变味,倍受旅人喜爱。

     原料

     好的土豆薯块肥大而匀称,皮脆薄而干净,不带毛根和泥土;无干疤和糙皮,无病变;无虫咬和机械外伤;不萎蔫、不变软,无发酵酒精气味;薯块不发芽,不变绿。

     食材

     香米50克,其余不需要。

     调料

     蜂蜜2茶匙,白糖2茶匙。

     做法:

     (1)芝麻炒黄,与白糖、20克猪化油及玫瑰糖拌匀备用(无玫瑰糖可加入适量食用香精)。

     (2)将1克小苏打及适量清水调匀后加入面粉内合匀,在案板上揉成长条形,擀得又长又薄,然后用60克猪化油均匀涂在面皮上,用手卷成筒,切成10节。

     (3)把切好的面卷压扁,包上制好的糖馅,擀成15厘米左右的圆形粑粑,共做10个。

     (4)平底锅坐火上,烧至七成热,在粑粑面上涂猪化油,放锅里焙3-5分钟翻过,一面焙一面涂上猪化油翻过,15-20分钟左右即可装盘食用。

纳西烤鱼又称:东巴烤鱼

纳西烤鱼是丽江茶马古道上一道传统美食。是纳西族代表名菜。纳西烤鱼采用特制配方的香料进行腌制,以豆豉为主要配料,经烤,炸,煎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味微辣。口感鲜美,皮焦肉嫩。是纳西人最喜欢的美食之一。

纳西烤鱼成菜最大的特点是:豆豉、辣椒、花椒、花生、葱、姜、蒜等佐料铺满了鱼身,鱼肉皮脆肉嫩,外香里鲜。烹制恰到好处,既能感受到佐料的渗透,又没有覆盖掉鱼肉本身的鲜美。

对于爱吃鱼的人来说,往往对原材料和烹制方法都很挑剔,只有选用水质无污染在野生条件下长大的野鱼加上独特的烹制手法才能做出完美的鲜鱼。而纳西烤鱼就具备这样的特点,众所周知,丽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无污染地区,这里生长的鱼自然绿色无污染。[1]

纳西烤鱼一般精选野生草鱼、鲫鱼或鲤鱼,宰杀后运用独特的手艺去除鱼腥,保留了鱼肉特有的鲜嫩并采用独门秘方进行腌制和烹饪,成菜风味独特,肉质鲜美,无腥味,味微辣,略有熏烤之味,加上豆豉特有的风味,各种佐料的鲜香,这一切完美的搭配让纳西烤鱼回味无穷,被广大网友誉为到丽江旅游必尝的美味之一。 

纳西烤鱼的做法是先把鱼肚剖開取出內臟後,抹上了盐、花椒和五香粉腌制了一段时间,再放在铁锅里先用慢火烤制,等到味道吸收之后再放到了油锅裹炸,然后一道美味的纳西烤魚就完成了。

米灌肠

米灌肠是丽江特有的一种风味食品。它是由猪血、米饭及各种香料,按照一定的配比拌在一块儿,然后灌入加工过的猪肠子而制成的米饭肠。加工制作米灌肠是纳西族的传统习惯。第到杀年猪时,几乎每户纳西人家都要做一些米灌肠。如果家人在外学习或工作,还要想方设法请人到家制的米灌肠捎去。

  米灌肠在食用时需切成圆片,或用热油煎炸,或用蒸锅蒸热。米灌肠色泽古朴油亮,香味浓郁,营养价值高,是补血,补气之佳品。

  丽江小吃米灌肠是纳西族的传统食品。米灌肠分为黑米灌肠和白米灌肠两种。黑米灌肠是将蒸到九成熟的糯米,加上猪血浆、盐巴、茴香籽和花椒等几种佐料搅拌均匀后,灌到猪肠子里,用蒸锅蒸熟;而白米灌肠则是将猪血浆换成鸡蛋清,蒸熟后就是白米灌肠了。米灌肠蒸熟后,可以切成片就热吃,也可以放凉后用油煎着吃。不论怎么吃,都很爽口,是纳西族请客时必不可少的食品。据说有一次纳西族人招待一位外地来的客人,就用米灌肠作为主食。这位客人吃到嘴里觉得味道非常美,就询问这种米灌肠是怎么做的?纳西主人是个诙谐好打趣的人,就说:“用糯米喂猪,等猪长大了杀猪取猪肠子,再蒸熟就可以了。说得大家笑得肚子痛,不过谁也不会相信这是真的。只不过是开个玩笑而已。

  纳西族人在过年宰猪时,家家户户都做米灌肠。他们将做好的米灌肠一串串挂在菜架上,看来油光肥大、黑糊糊的,一点也不能引起食欲。可是一旦吃到嘴里可就顾不得黑米灌肠的外观了。纳西人经常食用这种米灌肠,不单是因为它好吃,还因为它是一种能够补血、补气的营养食品。

丽江还有很多好吃的小吃等你来发现。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qhjrgolfclub.net/jbgs/1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