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援藏医生在高原上守护人民健康

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20分钟

许多年前,国道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特别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的一段路程,雪山、冰川、河流、草原、森林,串成一条无边无际的风景线,陶冶着人们的心灵。

在林芝还有另外一条美丽的风景线:一群来自广东的医务工作者。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候,他们暂别家人同事,接力扎根藏区,守护着当地群众的健康。

国家卫生健康委前不久宣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的今天,西藏人均预期寿命已提高至目前的70.6岁,比和平解放初期提高了35岁多,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等健康指标也提前达到年的预期目标。

显然,在林芝,在拉萨,在青藏高原的每一个角落,广东援藏医生和来自其他省市的援藏医生,与当地卫生健康工作者携手,趟出了一条比国道还要美丽的健康之路。

▲医院外景,这里是广东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工作的地方

年10月28日,医院的医生们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看到了久违的同事、心内科医生黄晓忠。

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摄制的四集纪录片《为了人民健康》。第二集《利民为本》介绍了中国十年医改的巨大成就,也展示了中国健康扶贫工作和“组团式”援藏的经验和成果。

“西藏医院手术室里,一台心血管手术正在进行。手术方案的制定者是来自医院心内科的医生黄晓忠博士,主刀的是他的藏族学生普布扎西……”第19分钟,伴随着悠扬的藏地音乐,画外音响起,以黄晓忠为代表,援藏医生的故事和成就娓娓道来。

雪山下的3年坚守黄晓忠儒雅内敛,如果不是在讨论病例、指导手术,他的话很少。

他是年随着广东省第三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来到医院的。就像纪录片所说,初到林芝,黄晓忠就感到了压力。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最大的疾病之一。西藏属高原地区,大气稀薄导致人类心脏负担较重,心血管疾病高发。而当地医疗条件有限,仅有的几医院都集中在拉萨,技术和设备都严重不足,死亡率较高。

“介入手术已成为主流的时代,林芝心梗患者当时还只能接受溶栓治疗。”黄晓忠回忆说。只是溶栓并不能彻底解决血管问题,面对大量的患病人群,他做了一个详细的工作计划,把开展介入手术作为自己送给林芝的第一份礼物。

他首先申请成立了心内科及介入室,亲自担任科室主任。随后又申请购置世界最先进的心血管病辅助治疗设备,医院因此成为西藏唯一拥有两台数字化医院。在等待设备投入使用的过程中,他还不断引进和推广新的溶栓治疗技术,为患者后续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抽丝剥茧,黄晓忠一步步解决当地心血管治疗的短板。年9月28日,工布江达县一位50多岁的藏族牧民因为心肌梗死被送到医院,黄晓忠走上手术台,娴熟地穿刺、下支架、造影……3条闭塞的血管迅速打开,当地第一台心脏介入手术顺利完成。

不久,黄晓忠又开展了当地首例冠脉及各类血管造影术、冠脉支架血管成形术,林芝市心脏治疗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年5月,工作队期满返粤,黄晓忠没有走。他说,当地医生还不能独立开展介入手术,他回了广州,好不容易打开的局面可能被画上句号。而不让辛苦付诸东流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留下来,把“师带徒”的弟子带起来。

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弟子们成长的速度出乎意料。

6月8日,黄晓忠应邀到拉萨交流,深夜突然接到弟子次仁罗布的电话。波密县送来一位急性心肌梗塞的中年患者,危在旦夕。等黄晓忠返回林芝,或者转运到拉萨,时间都来不及。次仁罗布必须要挑起担子,这是对他的挑战,也是对黄晓忠的考验。

站在宾馆的窗前,黄晓忠对着灯光仔细观察次仁罗布传来的片子,一边指导他使用溶栓药物,打开血管,放置导丝……从第一台手术开始,次仁罗布就站在黄晓忠身边,一步步走近术者位置,如今终于出师。

手术结束时已是凌晨4点,师徒二人没有丝毫睡意,他们“隔着重重雪山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qhjrgolfclub.net/yczz/72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